位置导航:

首页 >> 茶人茶事 >> 正文

 


陈德华:茶叶界的“爱迪生”


发布日期:[13-08-15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陈德华说,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序繁杂、技艺精湛,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外,还需有优良的鲜叶原料基础。其次是人掌握的技术,还得看准时间、气候等,看青做青,看茶做茶,看天做茶,一直到现在,老祖宗留下来的那套办法,一直还在使用。在岩茶制作工艺中,其他工艺机械操作的质量都不如手工操作,因此才有“手工茶”之说。
   陈德华亲身示范制作岩茶传统工序全过程。图片由武夷山北斗岩茶研究所提供。


   【人物专访】


   名片:陈德华
   1941年出生,福建长乐人。曾担任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所长,福建省武夷山北斗岩茶研究所所长,福建武夷山爱德华实验茶厂厂长。2006年被授予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被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武夷山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1.jpg


   ■晒青(萎调)—摇青—炒青—揉捻—烘焙。这是晒青。以前茶青都晾在竹箩上,但现在都直接铺块布,把茶青晾地上,这样晾得更多也更快。

 

2.jpg


   ■摇青。摇青、发酵是形成高品质乌龙茶绿叶红镶边的关键。

 

3.jpg


   ■炒青。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受不了铁锅的热度。

 

4.jpg


   ■揉捻。这是个需要耐心的体力活。

 

5.jpg


   ■烘焙。碳焙低温慢炖是关键工序。机器精确控温虽然提高了效率,却少了炭火焙出的韵味。


   文/郑青 
   被武夷山人尊称为“德华叔”的陈德华,文质彬彬,言谈谦逊。但跟他交谈之后,我觉得他简直太神奇了,他似乎拥有外星人的古怪大脑,满脑子都是奇思妙想!陈德华自己说:“人家都知道我做过好多好多个第一次成功的,其实我还做过好多好多个第一次失败的,甚至多得连我自己都记不得了”。
   1963年陈德华从福安农校毕业,分配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从此开始他和武夷岩茶的不解之缘。他的事迹太多了,从业界到民间,陈德华都被尊称为“大红袍之父”。他对大红袍的贡献,远远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制茶人。他从事武夷岩茶名枞品种的研究长达四十余载,尤其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与制作技艺做出了决定性的杰出贡献,他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他第一个无性繁殖培育成功“正本”大红袍茶树;第一个研制成功大红袍商品茶;第一个恢复传统武夷龙团凤饼紧压茶,制成大红袍茶砖……他开启了大红袍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现代大红袍价值纪录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由他焙制的特级大红袍多次以10万元以上的价格拍出,其亲制的一款60克重的“大红袍”更拍出56万元高价。
   23岁的陈德华,1963年来武夷山,至今已经48年了。他一直是闲不下来的人,一直在做,做各种各样好玩的事,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比如用纯种大红袍与数种优质岩茶拼配出商业大红袍,比如最早使用正山小种烟小种的烘干方法,比如第一批机械采茶,比如提议改良之后从浙江引进整体式的杀青机,这些点子,现在都在茶叶界大范围地使用。陈德华简直是一个点子大王,他说自己“就是爱想,会去做那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成绩不说,单说那些失败的尝试,也相当多。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第一个引用沼气制茶,但是失败了,没人知道;他第一个制做茶叶脱水机,大的小的都做,但没法推广,因为生产过程不方便,所以推广不开也等于失败;他第一个在武夷山引进茉莉花,茉莉花是种下了,但花茶不是武夷山强项,推广不出去也是失败……简直太多太多了。陈德华的创新思维,独树一帜,超越他人很多很多,他就是一个“茶叶界的爱迪生”,怪不得会成为第一个让大红袍无性繁殖成功的人。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大红袍之父”陈德华谈大红袍
“大红袍之父”陈德华(图)
陈德华:欲借传人抢占山西茶市
陈德华携大红袍亮相文博会
陈德华:像古人一样做茶
陈德华极品大红袍

奇苑茶业公司淘宝网店二维码

奇苑茶业公司微信号

(奇苑公司微信号及公众微信号)

(登录微信后,请在微信的“发现---扫一扫”)

【更多武夷山茶叶新闻】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