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是对外茶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武夷茶对外交流自明朝就有记载,先是远销华侨居留地,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许多学者研究认为1610年运往欧洲的第一批茶叶就有武夷茶。此后,荷兰、瑞典、英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先后将武夷茶从海上运往欧洲、美洲各国,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中叶五口通商后达鼎盛时期,许多欧美人是喝了武夷茶(bohea)而开始了解中国,也是因为有了武夷茶而有了红茶的称呼,从而演绎出“下午茶”的红茶文化。武夷山的下梅村作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更是忠实地见证了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前后,武夷茶从陆地运销俄罗斯、欧洲的一条万里茶路的茶文化交流历史。至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武夷岩茶和红茶的制作工艺,外传到印度等地,乌克斯(美国)著的《茶叶全书》有具体的记述。武夷茶在清中期前曾代表着中国茶频繁对外交流的记录,也已载入中国茶史。
武夷山的茶树堪称“品种王国”
武夷山是生物多样性的模式标本产地,武夷茶茶树(统称菜茶)生长在峰峦岩壑之间,环境差异大,各处的实生茶树是有性生殖群体, 经过物竞天择,演变成互有差异的众多单丛、名丛和品种。武夷山单株选育命名自宋代就开始了。后来茶叶专家林馥泉在1942年调查,武夷山中的品种、名丛、单丛达千种以上,仅慧宛一带就多达830种,列出的“花名”达286个。这些众多的、优雅的、美妙的茶树“花名”,足见武夷山茶农和茶人的睿智及茶文化积淀的深厚。这也是我知道的最多种质资源的茶区之一,所以从1762年起,在生物学的茶树分类中一直有“武夷种”、“武夷亚种”、“武夷变种”的种别命名。
武夷茶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武夷山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物种多,“山中土气宜茶”。正山小种生产在保护区内, 武夷岩茶生长在峰岩的坑,涧中,生长在烂石砂砾的土壤里,九曲溪环绕其中, 碧水丹山, 得天独厚,生态环境极为优越,茶叶品质也极其优异,诱得道人白玉蟾都发问“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无污染的原生态系统,2002年武夷岩茶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也因为优越的“绿色”环境,2006年武夷山成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市)。
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值得中国人雄视世界”
武夷山的茶农在漫长的武夷茶制作历史过程中,从名传一方的蜡面、研膏、龙团凤饼、石乳、先春、武夷松萝,直到清初,总结创造出武夷岩茶的独特制作工艺,一直传承完善至今,其传统工序: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拣剔—归堆—复焙。特别是其中的做青,烘焙的工艺,变化因素众多,掌控复杂,极其深奥。由于这一特殊之制作技艺,《本草纲目补遗》中记“诸茶皆性寒,惟武夷茶性温不伤胃”。茶叶泰斗陈椽教授,研究后著文说“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正因为此,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唯一的茶叶类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夷岩茶的岩韵妙不可言
武夷岩茶茶树品种特殊,生长环境特殊,制作技艺特殊,所以武夷岩茶的品质也就特别地优异珍贵,名驰中外。它绿叶红镶边、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味甘泽而喉清冽、舌底生津,气馥郁而胜幽兰,齿颊留香。特殊的品质,归结为特有的岩韵,它使无数茶人为之倾心,岩韵是实在的,要领略它又要练出特别的感觉,清·袁枚品饮武夷岩茶后:“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梁章钜在《品茶》中,直接把品饮武夷岩茶归为“香、清、甘、活”,特别认为“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吴觉农先生认为武夷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味兼红茶绿茶之长”。林馥泉先生也认为:“方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现在已普遍用“岩骨花香”,来诠释武夷岩茶的岩韵,正是这“岩骨花香”醉倒了众多的茶人、茶友。
地灵人杰,物华天宝。武夷茶是大自然对武夷山人的厚爱和馈赠,也是武夷山人与大自然和谐相融,“天人合一”的结晶。武夷山人凭借茶的智慧,独创了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红茶,回报自然、奉献人类。武夷茶、中国茶、世界人民的健康。愿武夷茶的恩泽,惠及更多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