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发布日期:2008-03-24 9:06:29 访问次数:2261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中,提到晋商乔致庸到武夷山贩茶的经过。但剧中没有具体地提到与武夷山那些茶商做岩茶贸易。晋商在武夷山做岩茶贸易,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据《常氏庄园儒商文化书系·榆次车辋常氏家族》记载,在武夷山做岩茶贸易的晋商是山西省榆次市车辋镇常氏,与晋商结成贸易伙伴的是下梅邹氏。
晋商常氏远离闽北,却有着灵敏的商业嗅觉和快速捕捉商机的能力,于数千里之外运筹帷幄,迅速掌握了闽北武夷山岩茶产地的交易信息,以常氏为主的山西商帮看中了武夷茶的生意资源,把经商的触角探往武夷山下梅的茶坊街市。
据《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由此可见当年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经贸活动在下梅十分活跃。1666年(康熙5年),武夷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收购,欧人皆以武夷岩茶为中国茶之总称。此时武夷山岩茶在下梅集运转销,乾隆年间,下梅遂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雍正五年(1727年),下梅茶商开始大发,咸丰年间,太平军侵扰武夷山,晋商与下梅邹氏经营茶叶生意受阻。五口通商后,晋商在武夷山收购岩茶业务由下梅邹氏、潮州、广州三帮联合采办,转运于福州、汕头、澳门及南洋各岛。下梅,这偏于武夷山东隅的茶庄集市小镇,连接起一条通往中俄边界贸易城恰克图的茶贸易之路。
晋商常氏家族,位于山西省榆次市车辋镇。常氏以取天下之雄财大略,敢为天下先之豪迈气概,万里驰骋,与商团盟友开创了中俄贸易的漫漫长路,成为在中俄边界贸易城恰克图的一支劲旅,车辋常氏是山西商号中的佼佼者。具有150多年的商号史。特别是到了晚清,在恰克图数十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竟独占其四,创造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家族商业史的辉煌。常氏经营的主要商品就是茶叶,而这些茶叶,又都是从闽北武夷山采购所得,常氏采购集团的千里足履,纷纷涉足武夷山清代茶市下梅村。
据《常氏庄园儒商文化书系·榆次车辋常氏家族》记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时,清政府限制俄商赴京贸易,中俄贸易统归恰克图一处,一时恰克图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陆上码头",榆次车辋常氏审时度势,抓商机,一反过去由货主送货上门的做法,为保证茶叶质量,讲求出品茶叶信誉,常家在晋商中是首先采取茶叶收购、加工、贩运为经营体系的创新经营者,常氏携带雄厚资金,在福建省武夷山购买茶山,组织茶叶生产,同时在崇安县(武夷山市原称)的下梅村设茶庄,精选收购当地茶叶,在下梅村的芦下巷景隆宅、新街巷、罗厝坊都设茶焙坊,茶库,顾请当地茶工帮做。还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乌龙茶、砖茶,每年茶期,把下梅收购精制后的茶叶,通过梅溪水路汇运至崇安县城,验押之后,雇用当地工匠达千余人,用车马将武夷山茶运至江西河口(现在的沿山县)。再由船帮改为水运至汉口,达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镇,尔后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再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归化,再换骆驼至库仑、恰克图。从武夷山的下梅茶市起步,到中俄贸易城恰克图,全程是7000余里,在漫漫的商路上,邹氏购置了数百峰骆驼做运力,足见茶叶经营规模之大。[FS:PAGE]
晋商常氏在下梅茶市采购茶叶,也给下梅经营茶叶的商贾带来了商机、贸易信息。除邹氏外,还有孙氏等随晋商奔赴西部经营茶叶。邹氏在山西榆次,还教当地常氏开辟山地栽种茶叶,所育茶苗之法,全部是从武夷山下的崇安带去的。但由于气候因素,未能形成规模。新茶尚未上市,邹氏就利用现银,趸足茶叶运往山西,在货缺时抛售,大赚晋商一把。邹氏在与山西人交易中,学到了晋商的经商之道,由单一的茶叶交易到贩各类货物,生意日充,交易多元化,资产遂增,邹氏投入重金购骆驼,用驼队运货到恰克图交换皮货、药材,换洋铁(日用铁具)、洋油(煤油)、洋火(火柴)等。如今,下梅邹氏还留有从恰克图带回的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箱,还有邹氏茶庄号"集春号"、验押茶货的"素兰号"木印模(如图)等与晋商进行岩茶贸易有的实物。
下梅村能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应当说有一笔功劳来自晋商。要是没有晋商与下梅邹氏联手武夷岩茶贸易达数十年,下梅就形不成武夷山清代的茶市,邹氏也就没有可能有巨大的盈利,造不出那么多座豪宅和雄伟气派的家祠。现在,下梅村清代茶市风貌街、民间斗茶活动遗址天一井,已作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及习俗》文本内容之一,列入了保护范畴。
上一文章:武夷岩茶·大红袍再造辉煌
下一文章:传统泡茶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