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武夷山大红袍

大红袍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08-03-06 22:55:03 访问次数:1865

  几棵看起来非常普通的茶树,从植物学的意义上讲,它们只是样子很不起眼的几丛灌木;从树木的年轮上分析,它们也仅有三百多年的树龄,称不上什么古树名木。但是就是这几丛不起眼的灌木,五六十年代,有一个排的解放军战士日夜守卫着它们。现在当地人民政府又为这几棵茶树,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了一个亿的人民币。那么,这几株茶树为什么具有如此高的价值,它们背后又有什么鲜为人知而传奇的故事呢?
  我们平时在喝茶的时候,一般比较大范围有红茶、花茶、乌龙茶,茶叶从鲜叶子来说都一样,后来经过加工,经过工艺的不同,加工出的茶叶也就不同。一个是经常见的是绿茶,绿茶该是鲜叶子首先进行高温,锅炒杀青,然后进行揉捻,把这叶片揉捻成条,条状,最后烘干或者是炒干。

  红茶同做绿茶相反的过程,就是鲜叶采下来以后,先把它萎凋,让鲜叶子萎缩凋谢,然后进行揉捻,然后送到发酵室去进行发酵,它就自动地自然氧化变红,烘干后就成了红茶。花茶就是用绿茶或者是红茶,再加上鲜花,就来做成了,那么经常见的叫茉莉花茶。

  乌龙茶的做法先是萎凋,萎凋完了以后,就摇青,摇动完以后去晾,晾一段时间又摇,摇一段时间又晾,还要进行杀青,进行高温杀青,杀青完了以后还要揉捻,揉捻完了以后再烘焙。

  乌龙茶有个很古老的传说,传说当时在武夷山产茶最好的地方星村镇,有一个老茶农家里很贫苦,一方面在山上种茶,一方面家里养了几个母鸡,母鸡下了蛋以后就拿到圩上去换盐巴,他就靠着鸡蛋换盐巴来过日子,有一段时间他感到很奇怪,只听母鸡叫,等他去鸡窝捡蛋时候没有了,一般母鸡叫完它肯定是生蛋了,他就觉得很奇怪,是不是有小偷来偷呢,想也不会,山里人很纯朴怎么会来偷鸡蛋呢,他就偷偷地躲在那里看,看到一条黑色大蛇爬过来,母鸡一离开鸡窝,这个蛇就把鸡蛋给吞了,他想原来是你家伙夺了我的饭碗,想去打么,老人家又怕被蛇咬,那怎么办呢。

  山里人有山里人的智慧,他就跑到河滩上捡了个鹅卵石,跟鸡蛋一样,把蛋清涂在鹅卵石上,那么第二天又等母鸡一叫,他抢先就把蛋拿了,就把涂了的鹅卵石放在鸡窝里,那蛇傻乎乎走过来一口就把石头吞了,吞了以后,肚子鼓起来,蛇很痛苦,挣扎着摇摇晃晃就爬走了,老大爷怀着得意的微笑,这下你非死不可了,那么大石头吞下去。没想到过了好几天好景不长,鸡蛋又不见了,他想是不是又有其他蛇来吃,又躲在那儿看,就奇怪了,不是其它蛇,还是那条蛇又来了,他想真的那么奇怪,那么大的石头吞下去你都能活,他就捡了更大的鹅卵石,照上次那种做法,蛇当然思维比较简单了,又一口又吞了,这时候蛇爬走的时候,老大爷就跟在后面看它怎么搞的,结果这蛇慢慢爬呀爬呀爬,爬到一棵茶树那里去,抬起头就去吃那个叶子,一天两天过了几天,这个蛇吃了茶树叶子连石头都消化掉了。当然这是一个传说了。学术界像对乌龙茶的说法有不同,有的是因为生产这种茶最适宜的品种,开始的时候是矮脚乌龙、软枝乌龙,所以说把这种茶叶叫做乌龙茶。也有的人说是纪念创始人苏龙,把乌龙茶叫做这个名。另外更主要的就是这种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粗枝大叶,这种茶泡到碗里头,就像黑色的龙在游泳一样,所以说我们根据它的外形把它叫乌龙茶。

  乌龙茶有这样非常动人传说的故事,关于大红袍这个名字来历好像还有一段更有趣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前,惊蛰之日,大红袍树下热闹非凡,当地政府正在这里举行祭茶仪式。德高望重的茶农宣告祭文:“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留香,龙团佳味,贡于天下,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当祭。”祭祀完毕,又将一件红袍郑重地给半山腰上的茶树披上。人们不禁要问:当地祭茶的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又要给几株茶树披红袍呢?它和大红袍的名字又有什么关联呢?

  这个祭茶的仪式在武夷山由来已久,真正有文字记载是在唐代,唐代有个闽籍诗人叫做徐夤的,在全唐诗里就收了这首诗,它叫“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早在唐代武夷山的茶人就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天地之间灵物,怀着感恩的心情,他们采茶的时候一定要把最新的茶芽供奉给地仙的。

  那么这种习俗从元代,唐、宋、元、明、清代代相传下来,到元代的时候发展到一个高峰,元代的时候有个叫高兴的这个人,路过武夷山的时候,买了几斤石乳的名茶,喝了它觉得神清气爽,太棒了,结果把这种茶就进贡给元代的忽必烈皇帝,忽必烈喝了以后也是龙颜大悦,给他加官晋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高兴的儿子高久住,都派到福建武夷山旁边的邵武路当总管,他儿子比他父亲更聪明,他想我父亲贡了几斤茶都升官了,我何不在武夷山建个御茶园呢?所以在元大德六年,也就是公元1302年,就在武夷山的市区修建御茶园,每年采茶的时候,当时的这种百官,管茶的茶工、茶农、茶役都集聚在那里敲锣打鼓,抬着山神、水果、猪头来贡茶,喊茶发芽,茶发芽,做这个仪式。武夷山有庙,99岩,有99座寺庙,传说有一年有一个秀才进京去赶考走到这个庙这儿,他病倒了,病倒以后发高烧一直不退,他很着急,非常着急怕耽误了考试,最后由这个庙里面的和尚采摘一些鲜叶子,一些茶叶给他煎了,服了这个茶叶以后,果然这个病就痊愈了,这个秀才就急急忙忙进京去赶考了,赶考以后果然中了状元,他非常高兴,他想报恩,来到天心岩以后,他就问这个老和尚,说您给我吃的是什么药?这个和尚就指着这几棵大红袍就跟他讲,说我就给你吃的是这茶树上的药,就是采它的叶子给你煎了吃了,这个秀才听了以后倒头便拜,非常感激,最后还把红袍脱下来派人披在大红袍上面。

  大红袍名丛应该有360多年的历史了,真正见诸文字记载是在道光年间,就是公元1821年,那这个记载的时候,1821年记载也就是说,几十年来已经名扬于世了,那就历史还要再向上溯了,真正公认为茶王应该是清代咸丰年间,那时候武夷山对外茶叶贸易已经很发达了,各个茶庄之间每年都要斗茶,斗出了四大名丛,在清代咸丰年间大红袍就确立了茶王的地位,以后从来没有动摇过,特别到清代,清代乾隆皇帝喝了大红袍以后,曾写过两首诗,一首是《雨夜煎茶》,他还是皇太子的时候,他对比了所有的贡茶之后,说“就中武夷品最佳,滋味清和兼骨鲠”,在所有贡茶当中武夷茶是最好的。另外他喝了大红袍以后,又把福建产的橄榄跟大红袍泡到一起,变成橄榄茶,他说“武夷应喜添知己,清苦原来是一家”。[FS:PAGE]

  这是武夷山区一条神奇的山涧,谷地深割,两侧长条状单面山高高耸立,石骨嶙峋,左右共有九座山峰对峙,有如九条巨龙欲腾又伏,涧口矗立一座浑圆的峰岩,山民称为“九龙戏珠”,这条涧因此便有了九龙窠的美名。走进涧内,丹壁铁岩列阵,碧树竹丛密布,岩乳溪流潺潺,更有阵阵寻找不到源头的幽幽奇香沁人心肺。

  神奇的大红袍就生长在同样神奇的九龙窠内,当地人传说大红袍是古时候一位善良的婆婆,将仙人送给她的一把拐杖插入山岩中,浇灌之后长成的茶树。传说只是传说,但大红袍、武夷山茶的神奇却不只是传说。山中的摩崖石刻向我们诉说着,自唐代以后,这里的岩茶征服了多少著名茶人。清代大文学家袁枚品茗了岩茶的岩韵后竟发感慨:龙井味太薄,阳羡韵稍差。武夷岩茶享天下盛名,名不虚传。这个岩茶就是武夷山的茶就叫岩茶,别的地方的茶,比如说安西的不叫岩茶,潮州的也不叫岩茶,台湾的就更不用说了,这不仅是茶叶界公认的了,而且国家的原产地地域保护法已经把它确立了,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只有在武夷山市范围之内生产的乌龙茶才能叫武夷岩茶。

  我们品武夷岩茶,强调是五官并用、六根共识,佛教讲六根清静,我们是六根共识,眼、鼻、喉、舌、身、意,所有的器官都要调动起来,用眼睛去观察它,去看茶的汤色,用耳朵听茶艺小姐的讲解,用嗅觉去感受它的滋味,用心灵去感受它,要真想知道什么是岩韵呢,就是把它喝了,慢慢慢慢地去体会它,就能感受到它那种香、清、干、活的那种妙不可言的滋味,认为这种能引起我们心灵阐释的感觉就是韵。武夷山这几棵大红袍生长在半山岩上,唐代陆羽在茶经里早就讲了,上者生烂石,就是最好的茶一定是生在风化岩上的。中者生砾壤,就是中等的茶是生在沙砾、沙质比粗糙的地方的。下者生黄土,黄土、黏土、红土周边的这种茶,那相对来讲,它的质量就不如它。

  大红袍所生长的环境就是风化的地方,正是烂石,上面涓涓的小流滴下来,滴到大红袍的根,滋润着它,但是没有风害,太阳的日照时(数)又很短,都是散射光,悬崖上面落叶,枯草,掉下来以后变成腐殖质,按照现在来讲这就是有机栽培。除了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它的加工的工艺。如果一个茶叶,它的品质前期的品质再好,如果后期的加工工艺稍微发生一点改变,它整个的味道就截然不同了。比如说大红袍嫩叶,我们可以把它做红茶,也可以把它做绿茶,但它惟独为什么做乌龙茶做的最好呢,这里在武夷山有一个民间故事,相传武夷山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叫做苏龙的,他既是茶农,又是猎人,有一次上山去采茶,正采了半箩筐的时候,看到一只山麂跑出来了,就跟一些小鹿似的动物,他不由自主就去打山麂,山麂被打伤了以后,就拼命地跑,他就背着这个竹篓在后面就拼命地追,头上是烈日当空,他翻山越岭不断地跑,结果山麂没有抓到,他灰心丧气地回到家里,哎,想到还有半篓茶嘛,就把它做掉吧,结果就是这半篓茶做出来,香气四溢,整个乡亲四邻们都不懂他家做什么,都来看,你家里到底做怎么,这么香。就是乌龙茶,也就是说在无意当中发现了日光晒青,日光萎凋,跟摇青这么一个做法。

  在距九龙窠不足五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遇林亭的山坳,1998年至2000年,考古人员在这里挖掘出了两座宋代古窑址,一号窑长73﹒2米,二号窑长113﹒1米,两座窑基均宽为2米,都依山体挖沟砌筑,窑炉的倾斜度达到26-30度,窑内的构造设计巧妙合理,能有效控制火势,使窑内温度达到一千度以上。同时出土了大量宋代黑釉、青釉瓷碗及窑具。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描金”、“银彩”的黑釉瓷碗,这在国内极为罕见。“描金银彩”黑釉瓷器,在日本被奉为国宝。过去,专家根据这种瓷器上的题字和绘画,推断是中国闽北地区的产品,但一直缺乏考古证据,这次考古发现,终于破译了这个历史之谜。

  草坪上的塑像,是民间故事“陶公”的形象,相传南宋时三个林姓的窑瓷师看中了这方水土,在这里拜结金兰,同心建窑烧窑,这里因此得名遇林亭。

  遇林亭窑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油滴盏和兔毫盏。兔毫盏是建盏中的珍品,它是乌金釉面上出现无数细如兔毛的窑变色彩的建盏。相传当年宋徽宗就用兔毫盏品茶,他在《大观茶论》中这样写道:“盏色贵有黑,玉毫条达者上。”

  遇林亭窑址的出土为武夷岩茶宋代的繁荣兴盛,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但是,在今天看来,当时的人们甚至皇帝为什么要用这种笨拙的大黑碗喝茶呢?

  这个主要是我们茶人经常讲的,器是茶之父,水是茶之母,喝什么样的茶,用什么样的器皿才能相互配套,这个要讲宋代的时候,因为宋代时候喝的都是龙团凤饼,要把它碾成粉末,筛出来以后来点茶。宋代茶是越白越好,用茶筅打过以后,白色的泡沫跟雪花一样的,用黑色的盏,黑白相间,相映成趣,兔毫盏口也比较大,在斗茶的时候,看茶汤的摇盏看得很清楚,所以说在宋代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下,兔毫盏都是很名贵的茶具。

  斗茶就是评比茶的好坏,武夷山当时民间就流行了斗茶,咱们很有名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就画过斗茶图,宋徽宗赵佶也画过宫廷的斗茶图。在武夷山民间流传着苏东坡跟司马光斗茶的故事,苏东坡是个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茶人,他跟司马光斗茶,结果苏东坡赢了,司马光心里就很不服气,他就给苏东坡出了一个难题,他讲你看,宋代的茶是越白越好,墨当然是越黑越好;茶是越新鲜越好,墨是越陈越好;茶是越轻越好,墨是越重越好,这两者这么矛盾的东西,你苏东坡为什么两者都喜欢呢?苏东坡笑了一下回答他,奇茶妙墨俱香,茶也香,墨也香,这就是苏东坡的胸怀。

  现在茶文化复兴以后,这个喝茶的方法越来越多了,我们大体上把它归结为两类,一类把叫做混饮,一类把它清饮,所谓混饮就是在茶当中可以加奶,加方糖,加薄荷,加冰,甚至加果汁,调成各种各样浪漫的饮料。闻香杯今天在喝茶的时候起到一个什么样作用?这是台湾茶人对功夫茶泡法一种发展跟改进,过去喝功夫茶闻香一般都是揭盖,把杯盖拿来闻一下,这种闻香杯对于茶叶品饮历史文化来讲是一种进步,因为乌龙茶当中现在已经测出来的,芳香族的物质有200多种,有的是在高温下挥发,有的是在低温下挥发,有的在中温挥发。那么每一个人拿这个闻香杯,他闻的时候,开始闻的时候是热的,热香,最后慢慢慢慢随着温度的降低,冷香就暴露出来了,从王者之香一直闻到隐者之香,茶香的变化也能陶冶人的性情。

  武夷山人不但擅长种茶、制茶,而且精于品茶。在挖掘继承古人煮茶、斗茶、鉴茶的基础上,把品茶和观景、赏艺融为一体,整理总结出一套颇富雅兴的“武夷茶艺”,大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现在联合国把茶作为健康饮料,已经列入到日程。它是健康的饮料,它是文明的饮料,这不仅给我们国人带来了健康跟文明,从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把我们武夷山这种大红袍、武夷茶传到欧洲各地以后,茶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人们的生活。现在在法国他们就认为中国的茶是最文明,最有诗意,最浪漫的饮料。英国人把我们中国茶称为健康之饮,快乐之杯,灵魂之饮,灵魂之饮就近乎得道了。所以说茶不仅是一种健康的饮料,也是一种祥和的饮料,是一种精神文明的饮料。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