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茶史茶俗

吴屯竹筒茶

发布日期:2010-07-26 11:03:27 访问次数:1638

  云门竹筒茶,茶香竹香浑然不分;
  瑞岩寺院禅,佛法俗法圆融无碍。

  据说“云门竹筒茶”系扣冰古佛创制,即将烘焙好的茶叶装进竹筒之内,因为古佛信仰禅宗之云门宗,故有此名。“云门竹筒茶”后来成为闽北地区专用的礼佛茶。佛法提倡圆融智慧,故曰“佛法俗法圆融无碍”。

  瑞岩寺座落在武夷山北面的吴屯乡,四周群峰环绕,山岚氤氲,云雾不绝,寺院清幽。瑞岩寺所产的云门竹筒茶,鲜为人知。早在844年—928年间,瑞岩寺住持翁藻光,出家前是吴屯人,他幼年喜欢在寒冬季节里扣冰洗浴,出家后,人称他为“扣冰和尚”。翁藻光年轻时曾南下云游,他信奉云门宗,云门宗为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五代时文偃创立,因文偃曾住广东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名。

  唐广明元年(880年)彭王当捐募巨金建瑞岩寺于吴屯山下,请翁藻光担任住持。翁藻光竭力弘扬云门禅宗,据说文偃宗师曾来过瑞岩寺,见扣冰精心伺弄着那些野生茶丛,文偃认为那些翠绿茶丛乃为佛界“灵物”,就指点扣冰和尚如何采摘和窨制这些野茶的方法。扣冰得云门禅宗大师点化,并按云门大师所说的去如法炮制,将野茶采来后,萎凋缩水,虚火旺炒,然后进行搓揉,烘焙。再砍来纤纤玉竹,取其一节,将茶叶塞入压紧,以蜡烛泥紧密封存。

  每逢庙会或迎贵客时欲饮用时,将竹筒封口的蜡烛泥去除,剔净表层茶叶,掏出筒中净茶少许,先在佛祖香案供着,让佛祖享用后再置入沸水中煮。滤其茶汤啜之。此茶有玉竹之甘香、野茶之馥郁,消积健胃,解渴生津,涤心去浊,醒脑明神。扣冰及弟子也在品茗中悟出禅门精神,取其名为“云门竹筒茶”。当地百姓偶有小恙,便到寺中寻求佛方,扣冰和尚常将云门竹筒茶送给来求医问药的百姓,具有多方疗效。

  在瑞岩寺的大雄宝殿两边,设有五谷王和药王两尊菩萨佛像。五谷王,用于供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药王,是供人们祈求药方治疗疾病的,在药王佛像前抽签取药方,再到药铺抓药,有的药方中有茶的成分,而大部分方子中没有茶成分的,但都要说成是去问菩萨茶,不能说去问药,到药铺抓药要说抓茶子,吃中药要说吃茶子。北路人还有一个极好的传承习俗,就是利用每年端午节的上午,家家户户都会到山上去挖青草药(其中茶连根挖来),切碎、晒干储存,以备寒风生病之用。去挖青草药要说去挖去寒茶,一大早就要起来,在祖先灵牌上,供茶饭、点香烛,然后便是吃粽子、喝热茶。所谓的代称茶,便是指在深山里用青草药(含茶)制成的各种药,把药说成茶,都用毛竹筒(管)装好储存备用,如各种的止痛药、止血药、伤药、蛇伤药、去风寒药等,都雅称茶,如驱虫茶、止痛止血茶、去风寒茶等。

  后来扣冰和尚圆寂,他的弟子张氏仍沿用此法制作云门竹筒茶。每年的庙会活动或行醮斋礼仪时,都要用到大量的云门竹筒茶。后来,云门竹筒茶发展到武夷山周边庙会的专用茶。制作云门竹筒茶的工序与技法,堪称武夷一绝的佛门茶。

  然而,在现代瑞岩寺很少看见还有运用云门竹筒茶的风俗,已经失传,不过庆幸的是竹筒茶在民间得以流传。2000年7月,武夷山举办“凯捷杯”茶王赛,上村人张旺,也带上这一佛门茶品,展示了吴屯竹筒茶的独特风格,吴屯竹筒茶除了与扣冰古佛有着渊源,还与红军有着密切联系,在当时,被民间叫做“红军竹筒茶”得以流传各地。

  在1935年前后,崇安县西北部(也就是吴屯、岚谷、洋庄一代)革命烈火在熊熊燃烧时,国民党为了消灭革命力量,调进大部队进行围剿,大搞拼村运动,把深山里的村,全拼到平原,合成大村残杀革命者,烧毁房屋等,使得红军只好退进深山。红军进入深山后,一无所有,住山洞和茅棚,粮食没了,就在大山中寻找食物,而缺医少药成了困难,据老红军说,当时就是运用竹筒茶,才为红军解决缺医少药的困难,被红军取名为“红军竹筒茶”,即是用毛竹筒装储和用毛竹筒制成的药茶。

  红军进山后,对茶叶更是需要,而满山遍野都有茶,取其易。冬天在大山里,烤火取暖,煨喝热茶,是红军战士不可少的事,喝茶还可解毒、提神熬夜和站岗放哨等。大山之中毛竹资源十分丰富,红军运用毛竹制作成毛竹筒,此具制作简单,装任何东西都好,又便于储藏和携带,不仅可以用于装储茶叶,还可以用于装书籍、文件及其武器弹药等。同时,还用于装储代称茶。何谓代称的茶呢?其实不是茶,而称之为茶,这就叫代称茶。因为茶的作用(解渴、暖热身子、治疗各种疾病),有治疗之神效,也就把这种常绿灌木当成了神物,同时人们还从文化理念进一步上升,用以祭祖、供佛、誓师大会、祈雨等重大社会活动的祭祀品,这样一来,茶从神物变成了圣物。北部是武夷山佛教的发源地,一千多年来,茶依附寺庙得以发展和流传,并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上成了一种神圣之物。我们可以从北路人对话中,进一步了解到,茶已成了北路人思想灵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竹筒制作过程:取大号毛竹,用一节或数节均可,剥削外皮,考晒烘干,留住底节,上用竹盖,套紧封口即可。

  真正的红军竹筒茶,便是利用竹筒(毛竹筒)装入茶叶,通过火烤而制成的茶,其作用是当药。利用毛竹筒制成的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取茶青或茶芽,装入竹筒用火烤而成;另一种是用茶青、茶根和其它青草药,也装入竹筒用火烤而成,这两种药,均可内服外用。用竹筒来制,取其竹沥(指竹油)与茶(或加入其它青草药)成药的原理是:当茶叶等装入毛竹筒封好后,再用火烤,其竹油内溢会被茶叶吸入融合成药;也有先取竹油,拌入茶叶等中,装入竹筒火烤,这种制成的药,药力更强。竹油性味,甘若寒,茶叶性味,苦甘凉,两种性味,大体相同,合之制成的药,据说是退烧去热的最好药。根据药书上讲,茶叶茶根也好,竹油也好,都是上等好药,两者合之更佳。

  竹油取法: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竹筒茶制作: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端留住底节,装入茶青等,用竹盖套紧封口,架起,用炭火烤之竹杆即可。[FS:PAGE]

  记者从上村老书记林健南那了解到,在康熙年间,崇安北部与外界有着竹筒茶的贸易来往。由于当时崇安北路难行,交通不方便,从焦岭关走山路至江西广丰县洋口、青山县活口、九江,在从江西九江走水路至上海,从而将吴屯竹筒茶运往各地。解放后,吴屯竹筒茶很少在被民间所用,大部分地区便失传了。林健南还告诉记者,由于他爷爷是当时抗战的红军,常使用吴屯竹筒茶,也会制作,便将这种技术传给了他。虽然在现代很少在用到竹筒茶,然而林健南偶尔还会进行制作,将这种技术始终流传下去。在吴屯境内,像林健南一样的尚存制作吴屯竹筒茶技艺的人还是有的,他们也将会把这种技术始终的传承下去。(韦兴库)
  参考资料来源:江和林、邹全荣


瑞岩禅寺

竹筒茶

上一文章:厦门茶号的沉浮史

下一文章:土國在 (土国在)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