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发布日期:2010-04-04 0:38:32 访问次数:1993
1.岩茶采摘技术与品质的关系岩茶每年多在“立夏’’前后(四月底五月初)开采,全年采春、夏.秋三季茶,以春茶品质最好,产量最多(见表3)。采摘标准一般是新梢顶芽形成驻芽后采摘,历来提倡“中开面’’采3~ 4叶,并规定未开面不准采, “鸡腿"不准采,.“锋子茶,,采三叶。采时要将蓬面上符合标准的新梢采摘干净,先采顶,再采边底, 即要采净当轮新梢,才能有效地促进次轮梢的萌发。采摘的气候、时间最好选择晴天、北风天,有利于制出优质岩茶。名贵的岩茶, 还规定在晴天上午9~ 儿时采。因此时叶表面的露水已干,可增加成茶香味,且在制造过程中,可充分
利用日光萎凋,做青时间较长,便于精工细做,提高岩茶品质。
岩茶采摘技术是基于新梢内含物的变化而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新梢在生育过程中,多酚类、咖啡碱、含氮化合物, 醚浸出物、水浸出物、粗蛋白、粗纡维等与茶叶品质有关的物质,都在发生变化同时,每个新梢各部位叶片内含成份的詹也有较大差异开采期迟早或采摘标准不同,新梢中内含成份差异很大,势必影响成茶品质。开采太早或采摘太嫩,新梢中多酚类、咖啡碱、含氮化合物、粗蛋白等成份含量较高,但醚浸出物含量低,且原料太嫩,不易加工,易死青,叶易碎,制出的岩茶条索紧细, 色泽红褐灰暗,苦涩味重,香气低。相反,开采太迟或采摘粗老,新梢中含较高的醚浸出物,但其它内含物都明显减少,原料粗老影响岩茶条索且滋味淡薄,香气粗短,也不合岩茶要求。
2.岩茶初制技术与品质的关系
岩茶初制技术精湛考究, 有传统手工制法和机械制法两种。当前极品岩茶仍沿用传统手工制法。其工序是,晒青一凉春一摇青(做手)一炒青一初揉一复炒一复揉一毛火一扇簸一摊凉一拣剔一足火一炖火等十三道工序。机械制茶工序为。萎凋一做青一炒青一揉捻一毛火一足火等六道工序。下面着重探讨传统手工制法对岩茶品质形成的影响。
①晒青工艺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晒青或萎凋是利用日光能或加温热能迅速提高叶温, 蒸发水分, 增强酶的活性,促进大分子化合物的分解转化和破坏叶绿素,同时挥发低沸点的青臭气,对香气形成有良好的作用,据测定(见表6)萎凋叶中氨基氮、果胶量比鲜叶有所增加,从而使茶汤滋味浓厚而鲜爽。
晒青和加温萎凋虽都能达到适度要求,但内含物变化不同,成茶品质差异较大。适度日光萎凋的成茶,香味清鲜醇和,而加温萎凋的成茶,往往香气低沉, 味浓而涩。因此,高级名枞都要选择晴天采取,可充分利用日光晒青,保证成茶品质。从中可以看出,在萎凋过程中适当控制多酚类化合物的转化,提高氨基氮和可溶性糖的含量, 对岩茶品质形成会产生良好作用。
②做青是形成岩茶独特品质的关键。萎凋叶在做青过程中通过筛青和静置交替进行, “还阳矽和“退青矽反复出现,使叶片相互碰撞摩擦,梗叶内部水分变化,叶缘细胞组织受损伤,引导多酚类化合物酶性氧化,内含成分发生复杂的生化变化,促进岩茶特有香醇的发展。
岩茶做青过程为使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适度,做青间要求温度控制在21"--27~,相对湿度80%~85% ,不通风透光。如果温度低于20℃ ,多酚类氧化太漫,如高于27"C,且湿度太低,多酚类氧化太剧烈,失水过快,均不利岩茶品质的形成。随着多酚类氧化产物强氧化剂邻醌的产生,又促进蛋白质水解产生氨基酸脱氨基和脱羧成为芳香醛与淀粉水解产物糖分氧化成醛和有机酸,构成岩茶高香成分。此外,在摇青过程中,随着走水把嫩梗脉中的氨基酸等成分引入叶面,部分丰富茶汤滋味,另一部分转化成芳香成分。因此,在长时间的做青过程中, 内含物变化非常复杂,有氧化、还原、消长、积累和转化等过程。
⑨ 炒青改善岩茶滋味、发展香气。岩茶炒青是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阻止摇青叶内含物继续酶性氧化和丧失水分,同时在水热的作用下,进一步破坏叶绿素,促使内含物发生非酶性氧化,挥发低沸点青臭气,使高沸点的芳香物质逐渐显露,发香气。手工杀青锅温控制在180~220℃; 如用110型滚筒杀青机温度220~280℃ , 含水量高的品种可提高到320℃。但温度太高,失水过快,易产生焦味,也不利条索和香味形成;温度太低, 杀青不足,叶内水分蒸发慢,青臭气挥发不完全,成茶条索不乌润,青气重香低,味苦涩,汤暗浊,均影响岩茶品质的形成。初揉后的复炒工序时间虽短,但对品质影响较大。首先,初揉后外溢的茶汁,与高温的炒锅直接接触,内含成分产生急剧变化, 特别是糖类、蛋自质、氨基酸等成分发生焦糖化作用, 形成岩茶特有的焦糖香、焦蛋白香掺和花果香的香韵。其次,加温后叶子回软,有利于再揉捻成条,还可弥补杀青不足, 同时水化果胶增加,形成岩茶良好滋味、色泽和外形。
④ 揉捻是形成岩茶卷曲条索的重要工序。岩茶揉捻分初揉和复揉。初揉是杀青叶起锅后,趁热投入有十字形梭骨凹凸形的揉茶苈内快速重揉二十余下,揉法是双手虎口相向,将杀青叶向左右前方交*的倒蝴蝶形回转法揉捻。这种揉法是形成岩茶蜻蜒头形态特征的重要工序; 同时破坏部分叶细胞组织, 溢出茶汁,使茶汤滋味变浓厚;复揉使蜻蜓头外形更紧结美观。
⑤ 烘焙是形成岩茶特有色香味品质的重要过程。岩茶的烘焙分毛火和足火。其作用是蒸发水分,紧结条索,发展香气和加深汤色。在热的作用下,使揉捻叶内含物继续进行非酶性氧化,形成岩茶特有的滋味和香气。毛火后的摊凉、扇簸和足火后的炖火(吃火)等独特工序, 对岩茶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毛火叶下焙后,经6~l0小时的薄摊,不仅使梗叶内水分重新分布, 干湿均匀,利于进行足火,同时簸去蜡片、黄片、茶果、拣去梗、茶头、片、老叶及非茶类夹杂物,保证成茶净度。足火后的炖火是利用60℃左右的文火,长达4~ 8小时的低温慢焙,去水保质,加深茶汤颜色、滋味向醇和方向发展,使焦糖香更明显,低沸点的芳香物质继续挥发,香气更趋于熟香。由此综合,形成岩茶高香、浓味、耐泡等优异的品质特点。[FS:PAGE]
优质成品武夷岩茶标准
1、形状:质实量重,条索长短适中,紧结稍细,惟水仙品种,因属大叶种,条索可略粗,但力求纯净,整齐美观。
2、色泽:呈鲜明之绿褐色,俗称之为宝色,条索之表面,且呈有蛙皮状之小白点,此为揉捻适宜焙火适度之特点。
3、香气:岩茶为半发酵茶,具有绿茶这清香与红茶之熟香,其香气愈强愈佳,且清新幽远者为上品,缺此不能称为佳品。
4、水色:岩茶水色一般呈深橙黄色,清澈鲜丽,且须泡至第三、四次而水色仍不变淡者为贵。
5、滋味:岩茶之佳者,入口须有一股浓厚芬芳气味,入口过喉均感润滑活性,初虽有茶素之苦涩,过后则渐渐生津,甘短期可口。岩茶品质之好坏,几乎全部取决于气味之优劣,韵味之醇淡厚。
6、冲次:通常以能泡冲至五泡以上,茶之原有气味仍未变淡者为佳,最佳者“八泡有余香、九泡有余味。”
上一文章:茶树树龄与祁红品质关系研究(老丛、老枞)
下一文章:武夷茶名韵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