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经营武夷茶

武夷山:从博弈走向和谐

发布日期:2009-11-30 19:13:36 访问次数:1769

  九曲溪是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它的源头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2.9万公顷原生性中亚热带森林是地球同纬度带保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正是这蓊郁葱茏的林海涵养了曲折萦回60公里的九曲溪。

  邓小平的批示改变武夷山的命运

  建保护区前,武夷山区曾遭到严重破坏,多个机械化的伐木场和大批劳力大肆砍伐树木,每年木材采伐量在2万立方米以上,森林火灾频发。当时,武夷山在社会上的名气还不大,但大竹岚、挂墩在生物学界早已闻名遐迩,素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世界”和“天然植物园”等美称,是世界公认的“生物之窗”。早在1958年,著名昆虫学家、福建农学院教授赵修复就呼吁封禁大竹岚、挂墩,保留这片难得的生物资源调查研究基地,然而呼声未能得到响应。20年后,在福建省全省科学大会上,赵修复等专家的再一次呼吁终于在科技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反响。很快,一篇关于紧急呼吁保护名闻世界的崇安县生物资源的内参,摆在了邓小平的案头。仅隔一天,邓小平就作出批示:“请福建省委采取有力措施。”这一批示从此扭转了武夷山的命运。

  1979年4月,保护区正式成立。建区初期,一系列有力措施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但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抑制,靠山吃山的村民们不能再随便向森林伸手了,抵触和不满的情绪使盗伐和偷猎的行为一度猖獗。

  对抗只会使人和环境两败俱伤。保护区管理局意识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要寓于村民的生产和经营之中,在以保护为根本的前提下,解决群众的温饱是保护区生存的基础问题。

  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合理开发?管理局踏上了探索之路。

  给守住金山的村民打开生计之门

  在严格限制保护区大量砍伐的情况下,管理局将目光盯在了毛竹、红茶等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产业上。上世纪90年代初期,管理局在保护区外围的试验区建立了千亩毛竹丰产示范基地,同时大力推广毛竹林丰产技术,指导农民种植。管理局又减免了经营的各项税费,实行竹材运输绿色通道,还积极争取福建省竹业开发项目资金,随着生产及其加工业的发展,毛竹价格翻着番地向上涨,成了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深受追捧。而在1999年,保护区内红茶的制作和销售都处于被湮灭的边缘,5000亩茶园的产量不到5万公斤,小部分外销欧洲的红茶售价每公斤也只有7.5元。

  保护区管理局课题组经过研究证实,保护区桐木村是世界红茶的起源地,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始祖。这项成果使被埋没数十年的正山小种红茶迅速崛起,也带动了区内红茶种植加工业的兴盛。同时,课题组研究人员还开发出了冰红茶、奶红茶、冰淇凌红茶等新奇的冲饮方法,正山小种红茶在市场上迅速走俏,均价从十几元提高到了百元以上,“金骏眉”、“银骏眉”等精品正红茶,在市场上0.5公斤能卖到上千元。原本抛荒的茶园迅速得到恢复,巨大的经济效益使社区群众生产茶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此后,管理局又成立了红茶研究所,并与村民联合设立实验茶厂,扶持区内龙头企业。今年坳头村仅茶叶单项收入就超过400万元,人均达到1万元;桐木村392户,红茶收入超过5万元的达到320户,超过80%。[FS:PAGE]

  以人为本最终赢得人与自然和谐

  毛竹、红茶等特色产业养活了区内居民,而它们仅仅占用了占保护区总面积10%的8.5万亩的实验区域。“我们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探索出了用10%面积的特色产业发展,换取90%面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模式,指导群众利用近自然经营法,帮助群众在实验区发展资源非消耗型特色产业,注重打造和扶持生态产品品牌,区内群众在生态保护的同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唐忠说。

  区内生产的毛竹、茶叶和蜂蜜等产品的单价都高于区外的同类产品,除了独特的加工工艺和成功的促销手段,更重要的是出众的品质。品质好是生态带来的效益,生态环境好则得益于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良好保护。“我们的蜂蜜在市场上1公斤能卖到上百元,还供不应求。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原生态产品,出产于自然保护区使产品身价倍增,保护区为整个武夷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宝贵的品牌效应。”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邓闽利对记者说,“优待环境得到了回报,村民们就会自觉地投入保护生态和资源之中。”

  社区经济的发展使区内的3个行政村从贫困村发展成了闽北的明星村和小康榜样村。同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也比建区初期提高了4.2个百分点,达到96.3%,林木蓄积量增长了22.4%,连续22年无森林火灾,实现了资源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丰收。

  (作者:贡佳萍)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