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茶工的愿望
发布日期:2009-03-26 9:44:52 访问次数:1663
作者:王观泉
看了2008年12月18日《新民晚报》发表《七万中国茶厂不抵一家立顿》,我第一感觉是中国茶业六十年前的理想和我五年前的呼吁,终于有了回音。七万家不抵一家,太抢眼了。记得我于2003年7月25日发表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茶价,不要把人吓个半死》上说的正是我亲身经历,比拼对象就是Lipton’sTea。1947年我所在的茶业公司决策层,欲乘二战胜利广开欧洲市场的形势,决心开发祁门红茶,目标对准立顿红茶,注册商标Wing(翼)牌,向全市有进口茶叶业务的洋行推销,还在当年洋人买办集中的霞飞路(今淮海路)马思南路口维多利亚商场设售货岛用Wing牌定量小包装红茶,与立顿(当时还没有袋泡茶)以及锡兰红茶展开促销攻势,结果当然是很惨的。惨败浅层原因是经济拮据难以熬过品牌初创期阵痛,深层的根本性的原因乃败在制茶工艺上。如今读了此文,更认为六十多年前茶商比拼立顿失败(实际上是连锡兰茶也拼不上)和我五年前提出的教训是很值得当今业茶专家们参考的。盖立顿红茶茶质不比祁红滇红强,立顿茶基来自印度和锡兰茶区,因为英国本土不产茶。立顿公司是通过与时俱进的制茶工艺和先进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强大的经销能力,生产出了全球红茶客——更准确地说是立顿红茶培养了老茶客追求“一个味儿”,相比之下,我们那种维持了几十年上百年不变的各自为政步步设防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无论是茶产地的初加工场,或上海、武汉、广州等茶叶集散地深加工的石库门茶厂,怎么能与立顿比拼?七万张脸,全球茶客怎么去认?今天买的祁门红茶这个味儿,明天买的也是祁门却是另一个味儿,烦不烦人?而立顿——您哪,永远是一个味儿。至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低能源低消耗低成本,更是手工劳作难以逾越的经济难题。不走茶厂大集中,茶园耕作大统一,工艺流程定规有序的统一标准,您就甭想与立顿比拼。当然地方特色国内营销茶类则又另当别论。
《七万中国茶厂不抵一家立顿》还对小本经营缺乏品牌意识提出批评,说七万家中“注册品牌的仅有近1000家”,揶揄现时中国茶业是“有名无姓时代”。可是在这有名无姓的时代,却产生了另一品牌太多的现象:“如西湖龙井现有300多个品牌,严重分散了资源,如果打造个三五个品牌,并利用品牌美誉度……才有可能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与立顿等国际品牌一较高低。”这里既不满足于“近1000家”的品牌登记现象,又对300牌子叫出太多的声音,是不是有点儿矛盾?其实落后的品牌意识和高档茶叶的纷纷抢牌,恰恰说明了全都不去关心品牌的市场效果,更难说得上注册品牌为的是造势国际市场。这种太少和太多的“品牌”落差,请恕我直言,说明了分散经营各自称王无序竞争的劣根性,正是中国茶走向世界的绊脚石。
文中另一使我感到困惑的是,西湖龙井和洞庭碧螺是绿茶,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是半发酵茶,举出四品二类名茶,就缺最早获得洋人口碑的祁门红茶。立顿一直是红茶公司与之比拼怎么能忽视红茶?由于中国红茶产量历来低于绿茶,因此在红茶热销时期曾经发生过传统绿茶改制红茶以应外销市场的现象。如上个世纪50年代初曾经在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浙江“平水珠茶”产区成立“红茶初制所”,试制红茶(失败告终),80年代也曾经制过向阳牌英德牌等袋泡茶,恰于此时立顿红茶上市于中国各地大卖场、超市以及时尚茶室,中国品牌袋泡茶受到重创。这长则六十年短则二三十年与立顿“一较高低”败在哪里?中国茶专家们应当比我这个早已离开茶业的老茶工明白得多得多。
最后,我许个愿:中国应当实行茶业体制改革[FS:PAGE],以绿茶、红茶、乌龙茶三大茶基,大一统全行业齐步共振,中国茶业在国际舞台上是会有好戏连台的日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