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说法:小红袍,是名枞中的一个品种,因其品感好,特征近似于大红袍而出名。也就是说,大红袍和小红袍都是武夷岩茶的名枞,它们都有着优秀的品质,但它们是不同的品种,就像大红袍与铁罗汉不同一样,二者在品质特征上也是不一样的。
第二种说法:小红袍是由大红袍的折枝培植出来,又称大红袍第二代。
第三种说法:取由老枞水仙、肉桂、矮脚乌龙、黄倓等几个品种拼配,经过调茶师的认可后,再进行低温约 80℃,约8~15小时的长时间焙火、摊放、挑选,退火等工序,大约20天左右,具有水仙茶的醇厚、肉桂茶的汤香、矮脚乌龙的清甜、黄倓茶的飘香,以及其他武夷奇种之岩韵的岩茶就横空出世了。人们形象地把这个难得的品质称做“小红袍”,老百姓以制作出小红袍为最高境界。
世界上本来没有小红袍这个名称的茶,最初可能就是商家炒作出来的茶叶名称。其本意是不如大红袍的武夷岩茶,味道又接近大红袍的品质。但是,时间一长,人家没有见过大红袍,小红袍又是怎么样呢?所以,以讹传讹,变化多端的武夷山岩茶被商家炒作得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老百姓以制作出小红袍为最高境界:首先要认真品尝岩茶的毛茶,把老枞水仙、肉桂、矮脚乌龙、黄倓等几个品种,识别各自优点后,进行合理拼配。取水仙茶的醇厚、肉桂茶的汤香、矮脚乌龙的清甜、黄倓茶的飘香,其他武夷奇种的岩韵。拼配后,经过调茶师的认可后,再进行低温约80℃,长时间约8~15小时的焙火,摊放、挑选,退火等工序。大约20天左右,品质优秀的岩茶就会横空出世了:人们形象地把这个难得的品质称做“小红袍”――是大红袍的嫡系。
很奇怪,武夷山市政府对大红袍进行了产品专用名称注册后,对小红袍现象却有种默契。这样一来,民间到处充斥了小红袍的身影,却没有人去注册商标和包装,本来就乱的武夷岩茶显得更琴瑟琵琶魑魅魍魉了,四小鬼八大王到处横行,游客叫苦不迭声中,最终抱怨的是,武夷山没有好茶!
首先,不论生长在岩石边的岩茶,还是生长在周边的洲茶,或者是生长在别处的茶叶,在武夷山方圆100公里甚至更多的地方,没有工业的污染,这里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双料保护地,人们经过多年培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意识。好的环境是生产好茶的基础。其次,武夷岩茶连续多次的茶王评比活动,使得当地茶厂纷纷使出绝招,一拼高低,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唯恐落后别人。这种竞争机制的引入,无疑会使武夷茶业的发展势头产生质的飞跃。
武夷山周围地区的建瓯、建阳、松溪、政和等县,自古就有生产茶叶的传统。这里山高皇帝远,千沟万壑,自然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生长。有记载说,中国茶叶的始祖分两种:一种是巴蜀为代表的大叶种茶叶,属于纯野生状态;另一种是以武夷山脉为代表的小叶种茶叶,属于老祖宗把野生茶叶进行驯化的品种。我们不是研究物种学的,无权评论是非。但《茶经》里提到的建州茶,就是在这个地方。那时还没有安溪茶呢!
有生长茶叶的环境,加上有生产茶叶的历史。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那个地方没有好茶。看看那边的老人,个个喝茶,人人长寿,精神健硕,神采飞扬。这就使我产生另一个念头:喝茶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研究过的禅茶一味。佛教修行的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种。茶呢?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药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对于坐禅修行进入“静定”,保持精神,思索悟道。同时,茶汤清淡洁净,即不违反佛门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茶便成了佛教僧侣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义,佛教精神与茶性本质的内在共鸣,是茶与佛结缘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