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并蒂儒释道蕴和寓静武夷茶 | ||||||||||||
——三教泰斗妙论茶文化
|
核心提示
12月6日,中华孔子学会汤一介教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相会在风景秀丽的武夷山玉女峰脚下品茗论茶,讲述“茶和天下”的真意。儒释道三教泰斗齐聚,共话茶主题,在全国尚属首次。
12月的武夷山,有温暖的阳光照耀,充满期待,充满激情。6日上午,玉女峰前的一场聚会,向中国茶文化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将武夷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缘聚武夷茶和天下”的醒目标语下,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教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和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因缘聚会,品茗论茶,讲述“茶和天下”的真意。
政府官员、茶业人士、游客市民……各界人士齐聚一堂,目睹了此次盛会。武夷山景区管委会特别邀请福建电视台制作电视专题节目,邀请香港凤凰卫视名主持王鲁湘以一问一答的访谈形式,从儒释道三教与武夷山的渊源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茶和天下”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王鲁湘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师从汤一介教授。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武夷茶与武夷风光一样享誉天下。武夷茶兴于宋,当时的龙凤团茶随北苑茶入贡朝廷,是王公贵族享用的贡茶;元明两朝设立御茶园,成为皇室专贡;清朝是皇室的列贡。皇权浸染,武夷茶名噪千余年。1988年,武夷岩茶在中国名茶评选中列十大名茶榜首,而其名丛大红袍则被誉为茶中之王。
中国千古文化名山之一的武夷山,因其秉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大自然赋予的俭朴、清纯、和静的禀性,深得儒释道三教的喜爱,成为三教的精神寄托和理想的物质基础,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而三教思想之精华,又丰富了武夷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武夷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的禀性,正是儒释道三教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武夷茶从出世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与儒释道三教文化有着不解的情缘。因为缘分,三教泰斗齐聚武夷山
自唐以来,儒释道三教和平共处,常共一山交流,弘扬各自的文化。“三教同山,各美其美,共同建构着中国文化,构建了武夷茶文化。不知道,儒教、佛教、道教与武夷山的情缘如何?”王鲁湘问。
6日上午,汤一介、一诚和任法融品茗论述儒释道在武夷山留下的“三教同山”佳话: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近50年;扣冰古佛于武夷山参悟佛法,在天心永乐禅寺坐禅开悟;南宗五祖白玉蟾,在武夷山止止庵修炼,成就道教十六洞天福地。
“儒教和武夷山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从宋朝以后,儒学的一些大师都在武夷山待过,从杨时开始到朱熹,都在武夷山做过讲学,因此武夷山是儒教的圣地,和理学有着密切关系。”汤一介讲述着儒教与武夷山的关系,他说称武夷山为理学之窟毫不为过。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在武夷山生活50年,创闽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于1183年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紫阳书院”,授徒讲学,并潜心著述,写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四书集注》。
“千万峰中梵室开”是武夷山籍的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时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庙林立的景象。
“僧人居于武夷的山水之中,远离尘世,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伴着晨钟暮鼓与缭绕的香火,把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来推崇。种茶、制茶和品茶已成为他们修行的一个重要载体,许许多多的顿悟都是从这茶事活动和品茗意蕴中获取的。”一诚法师讲述了佛教和武夷山的缘分。
在武夷佛教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不与武夷茶结缘的寺庙,寺庙周遭的茶园几乎与寺庙一样悠久。
任法融在谈及道教与武夷山的关系时,自豪地说:“道教与武夷山的缘分可能比儒教和佛教都深。首先从名字上,‘夷’即平坦的意思,老子在《道德经》里就对此有解释;其次,宋代的白玉蟾是内丹学派创始人之一,思想的产生和完成都是在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