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增官
我与黄贤庚神交多年,黄贤庚是个很靠谱的兄长和智慧的长者。他既是作家又是茶人、茶文化研究专家。在武夷山文人圈里,他最懂茶;在做茶人圈里,他最懂茶文化,妙手著得一手好文章。
早在1992年黄贤庚就结集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武夷撷英》,收录黄贤庚刊发在报刊上寄情山水人文,描绘茶草树木的知章闲篇,拙扑文字里透漏出赤子寄情雪泥鸿爪的乡土心怀与智慧感喟,令人艳羡。要知道,那时候在武夷山出版个人专集的凤毛麟角,出版文学作品集的更是十亩竹园一根笋——独—无二。第二年,一本由黄贤庚编著的《佳茗飘香》,作为“武夷山文化丛书”之一,与其他八本书一道整齐地摆在书店橱窗里,成为后来若干年里武夷山宣传当地文化有影响的集大成的畅销书。丛书脱销后,黄贤庚将《佳茗飘香》从丛书中独立出来,做些增删,付梓再版一万册,几年内又售馨。那里旅游带旺的武夷山市场上,武夷岩茶还是小众消费的茶叶,其举世独标的茶文化还不为多数游客和百姓所了解,就连武夷山当地人对武夷山茶文化也知之甚少,《佳茗飘香》无疑起到启蒙、推广和普及武夷山茶文化的作用。
《佳茗飘香》是改革开放后头一本公开发行的武夷茶文化著作,在书中融入了黄贤庚的茶文化创意,其中“武夷茶艺”独具创造性文化价值。1990年第一届武夷岩茶节前,黄贤庚在时任武夷山市领导吴帮才的授意下,根据武夷山历史、文化、民俗等元素,编撰出一套融表演性、观赏性、实用性和武夷茶文化于一体的二十七道武夷品茶程序,给每一道程序起雅名作注释,其中的十八道经编排后成了可供表演和展示的“武夷茶艺”。
“武夷茶艺”由武夷山市艺术团彩排搬上了舞台后,又成为艺术团长盛不衰的当家与保留节目。在古乐低播,焚香静气的复古气氛中,身着旗袍的茶艺女表演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于美轮美奂之中享受大红袍妥贴的香醇。而今, “武夷茶艺”是武夷山茶旅促销的“必杀技”,在重要接待和经贸盛会上频频亮相,并随访在内地省份和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受到各地观众与嘉宾的追捧。此外,随着近年来大红袍走红,武夷茶艺业已走进国内外经销大红袍的茶庄、茶楼、茶馆和武夷山寻常百姓家。在武夷山,谁泡茶是不会下意识来个悬壶高冲、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什么的,谁就老土就落伍了。
黄贤庚退休前在政府部门任一官半职,为人却很低调。退休后低调到底,不喜扎堆神聊、饭局应酬,潜心茶文化研究和著书立说,成绩斐然,《国家茶艺师题库》开发小组专家、国家级茶艺师和评茶师考评员等职称、荣誉加身。他还注册成立武夷山圣东文化研究所,其茶论文茶散文时常出现在报刊上,并于2009年结集出版第二本茶文化著作—《武夷茶说》。《武夷茶说》比起他十多年前编著的《佳茗飘香》,文笔老到,思想深邃,多了一层思辨和考证的色彩,譬如《乌龙茶源于武夷山的考证及对茶文化的影响》、《武夷岩茶“岩韵”的探讨》、《“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等篇章,开宗明义、引经据典为武夷山茶文化立论、立言、立史,难能可贵。
当然,黄贤庚不是目不窥园、足不出户的书斋式文人,作为文化茶人,得为传播文化献心力,出主意。他参与茶文化项目的策划、创作,受邀开讲座,担任武夷中华茶博园项目茶文化建设顾问,参加《武夷茶经》、《历代名人与武夷山》等著作的策编和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申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文本编撰,当“斗茶”赛评委,乃至被延请在中央台和省地电视台上介绍武夷山茶文化茶历史。印象中,只要武夷山有公益性茶文化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