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茶史茶俗

武夷岩韵文学(2):历代名家咏武夷茶

发布日期:2008-04-11 15:26:04 访问次数:1571

*福建武夷学院武夷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学院中文系教授阿弘【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在海峡两岸发表《武夷岩韵的诗性阐释》《武夷岩韵文学》等50余篇学术论文。著有《接学诗学》《接受与批评》《中国新诗流派史论》等5部诗学专著及散文自选集《家中的风景》】,为您介绍武夷茶类、武夷茶史、武夷茶事、武夷茶艺、武夷茶文学、武夷茶道以及中国茶文化相关知识。愿以茶会友。/*
 

     武夷岩茶独特的品质、风味、情趣等,为历代人们所钟爱,文人骚客题咏者颇多。
  宋徽宗赵佶为使“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因而宋朝“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由于建(武夷)茶的这一特殊地位,出现了大量赞美武夷岩茶的诗词,其数量之多,名家之齐,史所罕见。
 《崇安县新志》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刘超然、郑丰稔编:《崇安县新志》,1940年版。〗
 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山东巨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曾官至翰林学士。他是宋代较早吟咏“龙凤团”茶的诗人。产于建溪、始制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976)的龙凤茶,是王禹偁时新制出的的名贵贡茶,除皇室外,只有近臣才获赠予。王禹偁获赐,万分感动,于是写下了《龙风团》 一诗:“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烹处岂其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香于九畹香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此诗开头两句写龙凤茶新出,自己就获赏赐,十分感恩。接着的六句,通过写要用名水烹茶,想像建溪春天采茶的情景,写茶的香气和外形,极言其珍贵。惟其珍贵,所以自己舍不得品尝,留下来供养父母,这最后两句还是极言龙凤茶的珍贵,只不过换了个角度罢了。
  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安徽宣城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善作诗,在反对宋初盛行的浮艳诗风方面颇有贡献,被后人尊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他对武夷山麓的建溪龙凤茶也极珍视,曾作《建溪新茗》、《吴正仲遗新茶》、《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刘成伯遗建州小片的乳茶十枚因以为答》等诗,予以咏赞。其《刘成伯遗建州小片的乳茶十枚因以为答》一诗,乃因答谢友人刘成伯馈赠北宋时名茶“的乳茶”而写:“玉斧裁云片,形如阿井胶。春溪丰新色,寒箨见重包。价劣黄金敌,名将紫笋抛。桓公不知味,空问楚人茅”。此诗前两联赞美茶的外形美——如云片、似阿胶、若寒箨,及色泽美——新色若春溪。第三联写的乳茶的名——将紫笋抛,和的乳茶的贵——价劣黄金敌。末联写品饮的乳茶时要十分讲究茶道,若是不知茶味者,即便向茶神陆羽请教也是白费劲。桓公,即东晋桓温;楚人,指陆羽;茅,原指道家的道,这里借指饮茶之道。
   曾任福建转运使主办北苑贡茶的蔡襄,对茶事作了不少的记述,除其代表作《茶录》外,还有多件诗、书、尺牍等,如《北苑十咏》等。《北苑十咏》是一五言组诗,其内容对研究宋代建安茶的生产和品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第三首《茶垄》:“造化曾无私,亦有意所嘉。夜雨作春力,朝云护日华。千万碧云枝,戢戢抽灵芽。”第五首《造茶》:“糜玉寸阴间,抟金新范里。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出焙香花全,争夸火候是。”这首诗前面还有一注云:“其年改作新茶十斤,尤甚精好,被旨号为上品龙茶,仍岁贡之。” 蔡襄深谙茶道,亦晓水品。《即惠山泉煮茶》正写出了品茶品泉之道:“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鲜香箸下云,甘滑杯中露。当能变俗骨,岂特湔尘虑。昼静清风生,飘萧入庭树。中含古人意,来者庶冥悟。”蔡襄认为惠山泉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与“真茶”相遇的缘故,在以泉煮茶之中,他自谓已得其中三味,就是诗中所说的“变俗骨”、“湔尘虑”,这种富有古意的雅趣,唯善事煮饮者方能“冥悟”。蔡襄对于茶的记述还有一手札《精茶贴》:“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从帖上的内容可知,手札是写给“公谨”的,时间是“酷暑”盛夏,因为天气炎热,“无出可避”,顿时生发出“人生缰锁如此”的感叹。帖中所云“精茶数片”,是送给“公谨”饮用的,以此作为“消暑清热”的佳物,可谓恰逢其时!而赠以“精茶”,是否更可解脱“人生缰锁”,则唯有“公谨”知之了。我们从以上的诗及手札可知,蔡襄不愧是个茶艺专家。年长蔡襄46岁的丁谓(966~1033),也是主办北苑贡茶的福建转运使。丁谓在其转运使任上,曾作《北苑焙新茶》一诗。该诗与蔡襄的《北苑十咏》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对照而读:
  北苑龙茶著,甘鲜的是珍。四方惟数此,万物更无新。
 才吐微茫绿,初沾少许春。 散寻萦树遍,急采上山频。
 宿叶寒犹在,芳芽冷未伸。 茅茨溪口焙,篮笼雨中民。
 长疾勾萌拆,开齐分两均。 带烟蒸雀舌,和露叠龙鳞。
 作贡胜诸道,先尝只一人。 缄封瞻阙下,邮传渡江滨。
 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 啜为灵药助,用与上尊亲。
 头进英华尽,初烹气味醇。 细香胜却麝,浅色过于筠。
 顾渚惭投木,宜都愧积薪。 年年号供御,天产壮瓯闽。
    诗的头四句和末四句首尾呼应,极力称赞佳美的北苑龙茶远胜于其它名茶:“四方惟数此,万物更无新”,“顾渚惭投木,宜都愧积薪”。因为此茶是当时第一贡茶,所以采、制、贡各个环节都要倍加注意;采茶时间要早(见“才吐”以下六句和“长疾”两句);制茶就在茶山的溪边,以保证茶质的鲜美(“茅茨”句和“带烟”两句);进贡时间要赶在诸道之前。贡茶进京,皇帝特别重视,下旨留在丹禁内,自己先尝 ,然后赐予近臣。北苑茶的色香味究竟如何?诗人在叙述皇帝品茶、赐茶过程中略有描述:色——“浅色过于筠”;香——“细香胜却麝”;味——“初烹气味醇”。这是一首描绘北苑龙风茶采制贡等过程的优美诗篇,即便写帝王尝茶赐茶,也是为了礼赞。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谏官二十余年,仅获帝王一赐小龙团,因此慨叹:“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在获赠建安太守送去的新茶时,激动得立即写下《尝新茶呈圣俞》:“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新香嫩色如始造,不似远来从天涯”。兴奋得“停起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对建茶的崇尚之情跃然纸上。
  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1019~1083),以短短的一首七绝《尝新茶》:“麦粒收来品绝伦,葵花制出样争新。一杯永日醒双目,草木英华信有神”。写出了诗人品尝武夷新茶——“葵花”(龙凤团茶的一个品种)——的三个方面:(一)茶极细嫩,品格绝伦;(二)花色品种新颖;(三)功效神奇,饮一杯即“永日醒双目”。全诗概括力强,用词准确浅显。
  黄庭坚(1044~1104)因奸臣所恶被贬宜州,却以得到建茶而自慰,感慨放歌:“平生心尝建溪春,一丘风味极可人。香色解尽宝带胯,黑面碾出明窗尘。家园鹰爪政呕冷,官焙龙文常食陈。于公岁取壑源足,勿遗沙溪来乱真。”〖黄庭坚:《谢王烟之惠茶》。〗[FS:PAGE]
  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在武夷山蛰居40多年,嗜茶而戒酒。淳熙十年(1183)建精舍,环居檀茶,歌咏丛中。又在五曲溪中立茶灶,品茗论道。其在武夷山隐居办学期间,曾作《武夷精舍杂咏》、《武夷棹歌》,其中杂咏之《茶灶》是专门的咏茶诗:“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看。”“客来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林为邻。”是他与茶与山结缘、清贫生活的写照。杂咏、棹歌一问世便流传开来,和作、仿作连翩飞来。他的弟子、同道直至陈俊卿这样的名相巨公也作诗酬唱,其中以袁枢的杂咏十首最为引人注目,它以精细入微的笔触描述了朱熹这个武夷山中的夫子半圣半人半儒半仙的隐居生活。其九《茶灶》诗曰:“摘茗脱仙岩,汲水潜虬穴。旋然石上灶,轻泛瓯中雪。清风已生掖,芳味犹在舌。何时棹孤舟,来此分余啜。”爱国诗人杨万里也于淳熙十六年(1189)十月由江西筠州入都经武夷山与朱熹相会,复于次年正月寄赠朱熹和作《武夷精舍十二咏》,对朱熹七年蜷伏武夷山中讲学办学、著书立说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总结。其十一《茶灶》唱道:“茶灶本笠泽,飞来摘茶园。随在武夷山,溪心化为石。”
  元代茶文化总体上走向简约,却也不乏爱茶之人。金末元初,耶律楚材(1190~1244)写有《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其中一首诗云:“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雪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劝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耶律楚材是契丹贵族后裔,由金入元,很受蒙古统治者器重,是元初的重要谋士。他得建茶时的欢欣,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当时少数民族对茶和文化的渴求。
  明未诗人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一字缄斋,号栎园,学者称之栎下先生,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崇祯间进士,官至御史。入清,累官至户部右侍郎。有《赖古常诗钞》。他曾视事建安,颇觉“闽(武夷山)茶实不让吴越”,〖周亮工:《闽茶曲·之二·小序》。〗遂作《闽茶曲》七绝组诗十首。其《闽茶曲·之二》盛情描写武夷山九曲溪第四曲处御茶园的茶事活动,礼赞武夷岩茶的神奇功效:“御茶园里筑高台,惊蛰鸣金礼数该。那识好风生两腋,都从着力喊山来”。前两句写惊蛰日在御茶园里喊山台上鸣金击鼓喊山,末两句则说饮茶后两腋生风飘飘欲仙,是从卖力喊山得来。其《闽茶曲·之六》告诉我们:“雨前虽好但歉新,火气难除莫近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一般人认为茶越新越好,但建安人却认为隔年陈茶要比新茶强。这首诗就是写的这件事。“雨前”,即谷雨节前,此时可采鲜嫩好茶;“火气难除”,指制茶过程中留在茶叶上的火气难以消除;“藏得深红”,指收藏茶叶至深红色;“隔年”,即往年。
  清朝嘉定(今上海市)人陆廷灿,生卒不详,曾任崇安(武夷山市)知县。著有《续茶经》等书。他的《咏武夷茶》一诗:“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冷云。醒睡功资霄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
    极力描绘了诗人一系列茶事活动的雅趣:
(一)在武夷山麓,读《茶经》,写《续茶经》,弹琴取乐。
(二)在淡云、月下、松林、溪边、梅旁、露中煮茶。
(三)饮茶后,精神振奋,夜可判牒,昼可论文。(四)品评武夷山雀舌、龙团等茶中精品,排定等级。这一切,不亦乐乎!
    清代文学家袁枚(1716~1797),素有“茶饕”之称,以“尝尽天下之茶”自居。他以七十一岁高龄游武夷山幔亭峰天游寺,尝到了僧人献奉的武夷岩茶,终于悟出其中三味,一饮而钟情。且在《试茶》诗中写道:“云此茶种石缝生,金蕾珠蘖殊其名。雨淋日炙俱不到,几茎仙草含露清。采之有时焙有诀,烹之有与饮有节。……我震其名愈加意,细咽欲寻味外味。杯中已竭香未消,舌上徐尝甘果至。”当代文豪郭沫若(1892-1978),以其渊博的学识,超群的才华和丰富的阅历著称于世。这位饮酒海量的文豪,对饮茶也十分精通。1903年,他11岁就写下了“闲酌茶溪水,临风诵我诗”〖《茶溪》〗一诗。这是他的第一首记游诗,也是他最早写到茶的一首诗。1959年他陪外宾到访武夷山和黄山,在欣赏了两座名山及品尝其所产名茶后,写诗赞茶:“武夷黄山一片绿,采茶农妇如蝴蝶。岂惜辛勤慰远人,冬日增温夏解渴。”〖郭沫若:《武夷黄山一片绿》。〗
   1990年11月3日,84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书法大师赵朴初在武夷山御茶园饮茶后,写下《闽游杂咏》一诗:“云窝访茶洞,洞在仙人去。今来御茶园,树亡存茶艺。炭炉瓦罐烹清泉,茶壶中坐杯环旋。茶注杯杯周复始,三遍注满供群贤。饮茶之道亦宜会,闻香玩色后尝味。一杯两杯七八杯,百杯痛饮莫辞醉。我知醉酒不知茶,茶醉何如酒醉耶。只道茶能醒心目,哪知朱碧乱空花。饱看奇峰饱看水,饱领友情无穷已。祝我茶寿饱饮茶,半醒半醉回家里”。在饮茶中,赵老先生还兴致勃勃地向陪同者解释“茶寿”中的“茶”字代表高寿108岁的出典与内涵,由此看出朴初大师对茶道的研究也颇深。
   与茶诗相关联的还有茶歌,现当代仍然大量传唱在人们口头。 武夷山是我国道教圣地之一,距今二千多年前,汉武帝曾派员来此祭祀山神武夷君。唐天宝年间建成天宝殿道观。岩茶早期皆由僧道焙制。尔后,山岩多为泉州和漳州的茶商所有,岩主们在各岩设厂,最多时达130多家。各厂由包头承制加工。他们于清明前到江西上饶等地招雇炒茶工,因此有“福建的茶叶,江西的技术”之说。明清时期,曾有歌谣,描述采制工人白天采茶,晚上炒茶的工作情况:所谓“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到福建”。“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咸菜半碗盐,日日站在茶树边,三夜没有二夜眠”。工人们工作之辛苦,由此可见。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韵味独特。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武夷岩茶更是倍受青睐,但武夷岩茶冲泡和品饮是颇有讲究的,方法不当会极大地降低甚至损害武夷岩茶的韵味。如何向客人介绍武夷岩茶的冲泡和品饮方法,客人又便于记忆,是摆在武夷山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今人余泽岚编《武夷山品茶民谣》,意在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推而广之。
 好水,沸水,快出水。
    气香,茶香,杯底香。
 好水:即泡茶之水。陆羽《茶经》说:“山溪泉水为上,河上之水为中,井中之水为下”。现代人要得到这三种水都不方便,因此,日常泡茶以矿泉水或纯净水为好。沸水:将水烧至沸腾立即冲泡。快出水:茶叶冲泡后应尽快将茶水全部滤出,不宜浸泡过久。浸泡时间可根据茶叶量和个人口味浓淡而定。气香、茶香:先闻茶水飘出的香气;再品尝茶水的杯底香味,领略武夷岩茶的韵味。
   据统计,历代吟咏建茶(武夷岩茶)的诗词达200余首,它是闽北武夷文学园地里开出的奇葩。它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茶艺文学,也使武夷茶话显得更加丰赡。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