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发布日期:2014-12-04 11:25:57 访问次数:1693
稿件来源:腾讯大闽网
武夷山下梅村,晋商万里茶路起点。
风雨栏边的“美人靠”
邹氏家祠
深藏于闽北山区却屡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的武夷山下梅古村魅力何在呢?借着春节假期我们走进了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梅村始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而街市则繁荣于清朝,特别是清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更是盛极一时。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风景区东侧约5公里,梅溪的下游,梅溪汇入崇阳溪,可经闽江下福州入海,正是利用梅溪这个闽北便利的水道,茶商得以将武夷山出产的茶叶经福州出海运往广东远销东南亚乃至欧洲。
据《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清中期后更有从下梅出发北上利用驼队走陆路至山西更远达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下梅与茶的缘份更像一个奇遇——兴旺与衰落皆因为茶。因茶留下的文明遗存与今天的生活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下梅独特的魅力。
据记载,最早来到武夷山贩茶的,是山西省榆次市车辋镇的常氏。晋商常氏武夷山贩茶的第一站便是下梅村。1666年(康熙五年),武夷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收购,欧人皆以武夷岩茶为中国茶之总称。此时武夷山岩茶在下梅集运转销,乾隆年间,下梅遂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雍正五年(1727年),下梅茶商开始大发。咸丰年间,太平军出没武夷山,晋商与下梅邹氏经营茶叶生意受阻。五口通商后,晋商在武夷山收购岩茶业务由下梅邹氏、潮州、广州三帮联合采办,转运于福州、汕头、澳门及南洋各岛。下梅,这偏于武夷山东隅的茶庄集市小镇,连接起一条通往中俄边界贸易城恰克图的茶贸易之路。常氏与商团盟友开创了中俄贸易的漫漫长路,成为在中俄边界贸易城恰克图的一支劲旅。
“万里茶路”全长达5150公里,随着茶叶生意向境外扩张,茶路不断延长,武夷山下梅邹氏与晋商常氏建立贸易伙伴关系之后,其过境从武夷山下梅至中俄边境的贸易城恰克图,约4500公里。邹氏借福州、广州口岸开放之机,租用洋艘,将武夷茶贩运到东南亚各地,有的还销往欧洲,其南下贩茶的路程也有1000多公里。
风雨栏成了村民歇息谈天说地的地方,大家有空就到这儿坐坐靠靠,村民们就叫它“每人靠”,游客都坐一坐,靠一靠,体验一下鲤鱼精流连过的地方。当溪水比起过去虽然浅了许多,但许多迷人的故事却源远流长,你可以遥想到当年梅溪水运之路的热闹,下梅街市的繁华,也可以感觉出当溪小码头挤满了进进出出的茶商,米贩,生意人,一座座小巧的木拱桥横在当溪上,真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画。
关于风雨栏边的“美人靠”下梅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清朝时下梅村大商人邹茂章外出与山西榆次车辋的常氏做生意,他的妻子茂章伯母每天就坐在当溪两边的长凳上,盼望丈夫回来,常常是等到黄昏日落,那夕阳的余辉映照在她的脸上,当溪潺潺流水又倒映着茂章伯母姣好的身姿,显得妩媚,楚楚动人。然而丈夫常因忙于手头商务,误了归期,苦苦等丈夫早归的茂章伯母时常落了空。不甘寂寞的她,却变成了一条鲤鱼,悄悄地从这条当溪游出去。去跟随邹茂章的商船,等邹茂章做完生意回来时,妩媚迷人的茂章伯母又从鲤鱼精还原成富贵女子,斜着美丽的腰肢靠在这风雨栏上,回眸一看,十分的动人美丽。
邹氏家祠是下梅邹氏在与晋商经营武夷茶叶获得巨大利润后,耗巨资建成的创业丰碑。也是雄踞于村落中心的标志性建筑。邹氏原藉江西南丰,公元1694年,邹元老带着他的儿子们入闽,来到下梅村择居创业。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邹氏才发展为闽北有名的商贾。地方史料载,下梅邹氏与晋商合作每年获利百余万两银子,当时的国库存银也不过数百万两,可称是富可敌国。邹氏取得成功后,建豪宅七十余座,修当溪建码头,立家祠设文昌阁,大兴土木,传教化,重教育。邹氏家祠是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得最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
清初至民国,下梅成为有名的商业集镇。数百年来,当溪承载过多少财富?只有南北两街上那七十余栋规模宏阔的古民居知道。如今,由于商业集市转移,当溪水位下降,失去昔日的辉煌,但当溪在排洪、灌溉和方便村民生活方面,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上一文章:《武夷山茶文化》之五《茶神传说》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