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史话---巩 志 徐茂兴
发布日期:2013-11-11 11:48:25 访问次数:2210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明·许然明《茶疏》)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给茶下定义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赵佶《大观茶论》赞武夷茶曰:“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为草木之灵品。天赋灵草出名山中国是个多山国家,中国的山脉,山高林深,大小相连,连绵不断,各成体系,分布于整个大陆。山多,名山多,茶产也多。名山自然条件优越,降水量充沛,森林茂密,树木蓊郁,土壤肥沃,深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非常适应茶树生长,这就是“高山育灵草,名山出名茶”的缘故。中国拥有六大茶类的众多名茶,是我国以至世界其他国家所稀有的,武夷茶衍生的正山小种(红茶)、武夷岩茶(乌龙茶)、白毫银针(白茶)等名茶是世界绝无仅有。乌龙茶、红茶、白茶三大茶类,就产在名闻天下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武夷山。武夷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徐勃《茶考》)武夷茶的特征:茶名文化性强,颇具吸引力;外形似艺术品,丰富多彩,品质独具特色,茶味清香持久,茶汤清澈明亮,滋味醇厚可口,品武夷茶是一种享受。当代著名茶学家张天福赞曰:“武夷品俊,环宇同珍。” 以碧水丹山著称的武夷山,其西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东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和融。有秀水、奇峰、巉岩、幽谷、深涧诸多名胜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中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现代化的旅游城市,交通便捷,是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
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森林茂密的西部自然保护区的黄岗山区,水量充沛,水源清澈,全长62.8公里。九曲溪两岸136座奇峰耸列,99面巉岩林立,顶斜、身陡、麓缓、昂首向东,气势雄伟,九曲溪穿行于丹崖翠峰之间,如玉带串珍珠。山临水而立,水绕山而行,构成“一溪贯群山、清浅潆九曲。溪边列岩岫,倒影溪边绿”的独特自然美景,溪水山色溶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和美的意境。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南游吟草》吟道:“武夷三十六峰,九曲清溪境不同;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现代著名的考古学家诗人郭沫若游九曲时,被秀丽风光所陶醉,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武夷一小丘。” 武夷山温暖的气象,为武夷山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此,武夷山竹树茂密,茶丛簇绿,花草繁茂,鸟语花香,四季如春。随着时序的流转,山光水色还会给人们以不同的情趣。早春,山青水秀,野花红艳,春茶芽壮,山间幽境,充溢着岩茶的幽香。更见得山水含情,茶香诱人;入夏,林木交荫,处处流水潺潺,凉风习习,杯杯香茗,暑炎全消,堪称避暑胜地;秋来,天高气爽满山丹枫如染,茶花盛开,令人心旷神怡;冬至,寒梅映日,松柏长青,雪披苍松,更有一种风情。至于阴晴朝春,风雾雨雪,山川景色更是变幻莫测,瑰丽动人。丹山碧水,秀甲东南的武夷山,在这也出了一种“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滋味醇厚,香气浓郁的名茶,这就是驰名天下的武夷岩茶。所以来武夷山寻胜的游人,在玩赏山水之余,总也忘不了一品此茶,似乎非得“一啜”,则不足以言揽武夷之胜。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名山为名茶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名茶又为名山增光添彩,名山名茶交相辉映。认真说起来,还是名茶沾名山的光,因为凡是山势高峻,云雾缭绕之处,都是出好茶的地方。如果山不著名好茶就不易为人所知。武夷茶的乌龙茶(武夷岩茶)、小种红茶(工夫红茶)是当代闻名世界的最佳茶品,被称为“东方神水”,是21世纪世界最佳的饮料。
武夷茶起源于贡茶自从陆羽以《神农食经》为依据,主张“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的起源于药用以来。关于茶与药、与饮,一直是比较引人注目的茶的起源的问题。武夷之茶,有文字记载;兴于唐而盛于宋,而据史乘考证,实起源于商周时的贡茶。当代茶圣吴觉农教授认为“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周武王伐纣之时。”他在《四川茶史话·前言》提到茶叶起源,明确指出茶起源于贡茶。援引《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当周武王出兵伐纣时,有许多友邦和庸、蜀、羌、苗、徽、纟户、彭、濮八个南方小国率兵会盟。又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说这八个南方小国,在参加“伐纣会盟”时曾把自产自用的茶(当时是“茶”),作为礼品献与武王“以茶代酒”。因为商纣是以酗酒著名,在《商书·酒诰》中说:“商的统治阶级沉溺在酒里,腥秽上冲,连天都发怒了”。周武则与商纣恰恰相反,由于周的建国方针是勤俭节约,所以严禁饮酒。在这样的情况下,那几个南方小国把他们已作为药用或饮用的茶,贡献给周武王“以茶代酒”,这在历史上极为自然的事。(参见吴觉农《吴觉农选集》)由此可见茶叶是起源于贡茶,证明武夷之茶亦即起源于贡茶。闽(福建)地之见于载籍,日方(开始)自周职方氏。秦变古法,始郡县天下,置闽中郡。闽虽为郡,犹弃不属,降君长而已。至汉,无诸国亡,乃渐置郡县,然其详亦不可得而考也。(见《八闽通志·卷一》)秦汉以前,武夷早有先民活动,已由闽侯、福清、武夷、光泽、武平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展示出来。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及墓葬。说明在闽江流域,在武夷谷地,在沿海丘陵地带,我们的先民曾度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的时代,至少在战国,武夷先民活动的信息已传递到中原。《周礼·职方》已有“七闽”的记载。查成书于战国《周礼职方氏》记载:“叔熊氏避难于濮、随其俗,后子分七种,故曰七闽”。汉代经学家郑玄援引《国语·郑语》:“闽,芈,蛮矣”的话,以作闽的注解,“闽为蛮的别种,而七闽乃周所臣国数也”。又按福建《三山志》载:“七闽者,周所服国数也”。足资证明,商周时,活动在“八闽大地”的少数民族是“濮”族的一支。濮,亦称“百濮”;武夷的族属是“濮闽族”或“闽濮族”。
1973年福建考古界,在武夷山“白崖仙舟”之崖,发现古代仙人葬棺(即架壑船)。这具棺木只用两块圆木刨制而成,底部两端向上翘起,呈独木舟状,它与四川僰(亦称濮)人的悬棺葬相似。武夷山这种船棺葬俗,无疑是古代少数民族的遗存,船棺经过碳14测定,距今3445±150年,上限年代早于殷代,是商周时代百濮族的葬俗,其族属为“闽濮族”或“武夷族”。(见《民族学研究》第4辑《武夷山船棺葬的年代与族属初探》)足证福建先民就以“闽濮族”部落在战国时代早已在武夷山繁衍生息了。由此而得周武王“伐纣会盟”时,闽濮族酋长献茶是确有其事。公元前1066年武夷茶已与巴蜀茶一道献与周武王“以茶代酒”而面世。闽濮族比闽越王无诸(前340—110)统治早800多年,是早期活动在闽北山区的福建土著,过的是氏族社会生活。《武夷山志》记载:“武夷茶属野生,非人力所植,相传老人初献茶,死为山神享庙祀”。(《武夷茶歌》)。这位献茶老人就是汉祀者武夷山神,也就是闽濮族君长,向周武王献茶的少数民族的君长。(见《中国贡茶》)《史记》、《华阳国志》所载的向周武王献茶的“濮”与《八闽通志》、《福建史稿》上的“濮”,正与武夷山船棺葬的“濮闽族”的“濮”考证相同,史实相符,从而证实商周时,武夷茶已和巴蜀茶一道作为贡茶而问世了。中国历史名茶大多数是来自贡茶。贡茶的出现,既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又是中国文明史的社会礼制的一部份,茶叶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正如张天福教授在《中国贡茶·序》开篇说“中国茶史与中国文明史几乎同步”。
武夷君与武夷茶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传说昔时有神仙驾紫云,降此山,曰:“吾武夷君也。奉上帝命,统录群仙,罗绾于此”。武夷君者,乃汉以乾鱼祭祀的武夷山神是也。宋理学家朱熹早在《武夷山图序》中说:“武夷君之名,著自汉世,祀以乾鱼,不知果何神也。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盖亦避世之士,为众所臣服,而传以仙也”。(《武夷山志》卷四) 台湾“茶仙”潘燕九在《纪茶之吟·序》:今天吃武夷茶,不知武夷名之由来,当今有画《陆羽品茶图象》者,竟作《闽式老人茶法》。为武夷君与武夷茶的由来,他吟道:“仙茶茶法彭祖传说秦道汉话匣开。彭祖钱铿子武夷,不为始皇作仙媒。走避秦政自放,遁两湖青山好徘徊。建南(指建州)茶树冠中洲,大教灵木倚天栽”据《武夷真君仙茶秘笈》(1945年茅山无妙子口述)记载:伟哉宗师,其父彭祖。真君大法,其出乃家。 走避秦政,其先两湖。止于建南,其境仙遐。 养气延年,其功在茶。(见《中国茶文化专辑⒃》)传说中的彭祖钱铿乃夏商周三朝重臣,受封于彭城,以茶驯气,以茶养生,活了800岁,世称彭祖,中国人尊他为长寿的象征。秦时,彭祖有子名武夷君(不是曰武曰夷者)避秦乱,率领族人千余口来到南蛮之地,与当地土箸(濮族)结合。开山种茶,教民耕种,以茶治病,以茶驯气,隐居武夷修炼,教化百姓达百年之久。在他飞升之日,在武夷山大王峰麓铁佛岩,架布幔为亭,大设茶宴,告别乡亲(曾孙辈)。百姓尊他武夷真君,汉祀以乾鱼和茶的神人。后人改铁佛岩为“幔亭”,这就是武夷君幔亭宴别乡人的故事。(见宋.祝穆《幔亭记》) 此后,幔亭宴愈传愈玄,众说不一。董天工竟在《武夷山志.形势》中突然写出“陆鸿惭(陆羽)《武夷山记》:昔有神人降此,自称武夷君”。盖《茶经》云:“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甚佳”。陆羽似未到武夷,何来《武夷山记》,有如建瓯城南的“陆羽井”一样,乃后人“标名前贤”而已。
武夷茶享盛名于汉朝秦统一中国,在福建置闽中郡,福建之茶已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誉。因福建交通闭塞,名茶不显。在古代文人笔下还是颇受赞赏。江南才子浦城县令江淹《江文通文集》云:“武夷,东南峤外,闽越故地。爰碧水丹山,花卉灵草,皆俺平生所至爱。”武夷茶。自闽濮族向周武王献茶问世之后,由于福建“山川尚閟(闭塞),灵芽未露”。长期隐于草野。武夷先民用以为祭品,为药用,为羹饮。(赵孟頫《茶场记》)。迄至汉高祖六年(前202)“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史记•东越列列传》)令其治闽。”标志着福建先民的经济活动,从此和中原有了较多的联系,茶叶随着中原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向外传播。由于“越人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古越族的以茶为贡之例遂废。”(《汉书•严助传》)使建茶“固步自封”,长期淹没在民间,沦为俗茶。闽越王无诸原是少数民族的部落酋长,茶生长于少数民族地区,为他们的日常用品。无诸爱茶而崇尚祭天祀神,祭品中缺不了茶,因茶是神所赐,用茶祭祖,表示虔诚。闽越勇士出征,族民以茶代酒壮行。汉代道教初形成,道人喜云游名山,发现茶给人们生活带来利益,道士们以茶贵为仙品,为道人所利用。据《四川名山县志》记载有:“宋•孙渐《智矩寺留题》古碑:“倚栏眺茶圃,昔有汉道人,分来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满蒙顶,品倍毛家谱”。(即毛文锡《茶谱》)。四川蒙山是道教圣地,道教祖师吴理真云游至武夷,发现了神奇的茶树,赏识茶在药用之灵效。便携带7株茶苗,移植于蒙山五顶上清峰,精心培育制作成蒙山茶。它的品质赛过毛文锡《茶谱》中所品第的“建州大团”。汉朝蒙山茶入贡,深受朝野。古谚云“扬子江水中,蒙山顶上茶”。由于从武夷移植的蒙山茶之名,便引起朝廷注视,开始搜求建茶,从此,“闽中茶品天下高”逐渐扬名。[FS:PAGE]
一篇茶文,道出武夷茶的真谛建茶如何扬名于汉朝,从宋朝文学家苏东坡的《叶嘉传》得识端俔。其《传》说:“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记述了武夷茶是产自福建武夷山的名茶。以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武夷茶的始祖,“茂先”(即荣盛之前的植株)生长于武夷岩壑之山谷,“茂先葬于壑源,子孙繁盛为壑源民”。“茂先”后来发展成为朝野闻名的北苑龙凤贡茶之一“壑源茶”。说明武夷之茶在汉朝初期,已经崭露头角。武夷茶在它成名之前有不凡的抱负。“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当饮其惠矣:吾当为天下莫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这就是建茶的不凡气魄。蒙山茶是最早的贡茶之一。入贡汉宫,深受汉武帝及其皇族的尝识。又在《叶嘉传》里获知建茶之名,这就给武夷茶得以成名之契机。武夷茶凭借闽籍京官向汉帝宣扬了“叶嘉”的品格,也就是建茶的品质特征,武夷茶得以引荐入贡的机会。汉武帝接受建州贡品武夷茶,当即进行“斗试”茶品。描述了“叶嘉”入宫屡经考验而气节弥高的细节,颇具传奇色彩,读来盎然有趣,“不见其面,已闻其声”,听来令人拍案惊奇。 “(汉帝)遂以言恐(叶)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脔以煮子,子视之如何?’(煮茶的方法)(叶)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写出可以利主,‘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团饼贡茶面临煮茶过程的拟人化描写,使叶嘉从容不迫,沉着自如的潇洒风度。也即“真金不怕火炼,名茶不怕烹煮”,体现了闽茶的特有的茶质韵味。茶叶的苦涩味,不是人人都可接受,经过一段品尝过程。建茶得汉帝宠幸,汉宫高官显宦多有见妒。“叶嘉传”的妙文令人忍俊不禁了。
“上(指汉帝)乃敇御便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陪饮)。欧阳嫉嘉初进有宠,曰:‘吾属且为下矣’计欲倾之(倒掉不喝)”。 “会(不久)天子御延英殿,促招四人,欧阳(高)热中而已,(郑)当时以足击嘉,而(陈)平亦口浸凌(咬叶)之,(叶)嘉见悔,为之起立,颜色不变。欧阳悔曰‘陛下以叶嘉见托(赐茶)吾辈亦不可忽之也’。因而见帝,阳称嘉美。怜嘉,视之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于是封嘉为钜合侯,位尚书(汉朝官职)。曰:‘尚书联喉舌之任也”。由是,闽茶开始为汉帝尝识宠爱日加,朝廷宴客,便以茶代酒会宴。武夷茶开始扬名于汉宫了。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借《叶嘉传》之文,批评了汉朝忽视盐、铁、茶官营专卖之过错。借叶嘉之口向汉帝献策曰:“为进三策,其一曰榷天下之利,山海之资,一切籍于县官,行之,一年财用丰瞻。”最后在结束语里自解自答地写道:“至于山林川泽之利,一切与民。(叶)嘉为策以榷之,虽救一时之急,非先生之举也。君子讥之。或云,管山海之利,始于盐铁臣孔仅、桑弘羊之谋也。(叶)嘉之策未行于时,至唐(朝),赵赞始举而用之。也就是说,在汉朝仅有盐铁酒的官营专卖,但为反对派所极力阻挠,更谈不上茶叶专卖之策了。迄至唐朝中期以后,才特置盐铁使,后才陆续置有提举常平茶盐公事的官。因此,唐宋之时,茶叶才被列为“山海之利”。的一项政策。《叶嘉传》叙述了武夷茶的成名,贬谪和复出的曲折过程后,作者以“赞曰”的形式,谱写了一大段极富抒情色彩的片断,为“叶嘉”(武夷茶)扬名。“今叶氏(茶叶)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唯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伙,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壑源之为用(壑源:建茶之著名产茶地在今福建建瓯市)。叶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指名茶),可谓荣矣。总之,从《叶嘉传》里,有足够论据,足以论证:建茶(包含武夷茶)早在西汉初年就已具盛名,不虚“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