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发布日期:2009-11-12 23:34:57 访问次数:1600
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的武夷山,地处亚热带,森林覆盖率高,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产与此地的武夷岩茶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曾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辉煌一时。南朝时以“晚甘候”之称闻名,唐朝时即成为朝廷贡品,元时朝廷在武夷山创建御茶园。明末清初,武夷岩茶成为乌龙茶的始祖,开始大量出口境外,其中“正山小种红茶”还成为英国皇家的御前珍饮。正因为此,武夷岩茶文化也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记者近期在武夷山市采访发现,近10年中,这一历史名茶似乎渐渐淡去了昔日的清香:销售不畅,积压多,目前尚有大量去年陈茶;一部分茶场倒闭,茶园荒芜;知名度和销售量远远不如其他茶类;没有一家生产加工企业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
“历史名茶”———这一无形资源,本应成为武夷岩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发展的固有优势,为何没有“助推”武夷岩茶成为市场中的知名品牌?调查发现,武夷岩茶因“历史名茶”而名,在市场经济中,却也被这一固有优势所困。
大上而难下。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和较为科学的前瞻性预测,加之受短期市场既得利益的驱动,10多年来,武夷山掀起大干快上的热潮,相似品牌的小加工企业林立,目前全市有茶叶加工生产企业130多家,其中注册60多家,未注册的有70多家。这些茶叶生产经营者,大多安于传统的品种与落后的小农生产工艺,而没有注重在保留原有传统特点的同时,根据目前市场需求改良品种,改善制作工艺,提高加工水平。
李鬼斗弱李逵。茶叶销售市场放开后,在打假力度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造假制假的李鬼之流盯着武夷岩茶“历史名茶”的优势,借优生财,损害了真正的武夷岩茶品牌。一方面,本地企业在茶青原料的供应和毛茶的收购上,收购外县市茶青和毛茶,搞“拼配”效益,影响了自身原料加工的品质,造成粗制滥造的现象屡屡发生,大大降低武夷岩茶的品质;另一方面,近几年,福州、厦门、云霄、汕头等外地茶商将武夷山的优质茶叶买去作“拼配”精料,与其他地方茶叶“拼配”后,打武夷山牌外销。由于本地“拼配”和外地“拼配”而成的冒牌“武夷岩茶”量过多,造成真正的武夷岩茶滞销局面。
产业劣势突现。优势有时的确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助推器”,但如果优势被肢解,没有形成产业的整体效应,则可能演化为“凝固器”。一份报告这样分析:近几年武夷岩茶无论知名度还是销售量都远远不如其他茶类,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高度重视武夷岩茶产业化发展。因此,全市没有制定武夷岩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管理规划,使这一“历史名茶”质量标准不统一,呈百家争鸣之态,但无一家生产加工企业在全国享有知名度,没有形成一项质量过硬的品牌。
记者就此采访了被《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列为我国自唐代陆羽之后的十大茶叶专家之一的张天福教授。他分析说,武夷岩茶市场弱化的深层次原因是在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武夷山市茶叶的发展思路没有及时转变,至今还打着计划经济的烙印,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与现代社会的消费取向及营销方式不相适应。武夷岩茶要成为知名品牌,必须走“创优”的路子,在“历史名茶”固有优势基础上,引进新工艺,统一有关企业实现集团化经营。
有关专家分析,茶叶是我国加入WTO后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发展潜力巨大。据了解,今年10月份,武夷山市制订并启动“武夷岩茶产业化发展方案”,要再造“历史名茶”新优势;一家香港企业已进驻武夷山,开始着手并购有关生产加工企业,迈出武夷岩茶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人们期待着这一“历史名茶”重振雄风,飘香市场。
上一文章:做好武夷岩茶市场规范的思考
下一文章:茶海无边 哪儿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