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位于福建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前身为崇安县,建制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武夷山市土地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辖5镇、5乡、6个国有农茶场、115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全市境内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四季长青,是全国著名的茶区、粮区、林区和革命老区,也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奇特、特产丰富和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
武夷山于1982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风景区方圆7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丹霞地貌为特征、自然山水为主景、历史文化积淀为内涵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景区,拥有“三三”九曲水、“六六”三十六峰以及七十二洞、九十九岩等主要景致。因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在南北朝时期就被称为“碧水丹山”,素有“奇秀甲东南”之美誉。
武夷岩茶与武夷风光一样享誉天下,明末清初,乌龙茶首先在武夷山问世,并畅销海外。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其长诗《唐璜》中深情地写道:“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山的红茶……”
列车在这个清丽的早晨缓缓驶进武夷山站的时候,心中有一种异样的期待,仿佛闻到了
大红袍氤氲的茶香,仿佛看到了势如万马奔腾的丹霞美景,仿佛听到了九曲溪涓涓的水流,仿佛走进了古闽越王国百年兴衰的沧桑历史……
当年,腰缠万贯、叱咤风云的晋商,就是在这里,将漫山苍翠尽揽怀中,经过千山万水,艰苦跋涉,使武夷岩茶在异域飘香,赚回了白花花的银子,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
1.武夷山水的美丽传说
走出车站,闽北的天空格外澄澈。在这片碧蓝的天空下,一个真实的、山清水秀的武夷山,一下子撞进了我们的视野。同时,还有一个关于武夷山的美丽而久远的传说,也闯进了我们的心中。
武夷山是八百岁高寿的彭祖开山,他在这里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彭武,一个叫彭夷。传说这两个孩子十分怪异,一落地便见风就长。一阵春风吹过,他们就能喊爹喊娘;两遍春雨飘洒,他们开始站立行走;三瓣春茶绽开,他们已经下山奔跑。这两个孩子不但威武英俊,并且聪颖过人,智勇双全。长大后跟父亲开山治水,整地种茶。后来父亲被玉皇大帝召去做了神仙,彭祖临走的时候,给两个儿子留下一把锄头、一把砍刀。父亲走后,二人不忘父亲的嘱托,早出晚归,开山治水,终于造就了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九曲十八弯。还开垦出大量的良田,种植茶叶、五谷,使这里变成了人间天堂。这个故事,仿佛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武夷山的先民们从远古走来,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穿着兽皮、蓑衣,用简单的工具开山治水,耕种采茶;在熊熊的篝火边载歌载舞,纵情欢乐。
面对武夷山的美丽山水,我们宁愿相信这个神奇的传说是真实的。关于武夷山名称的由来,在明朝万历年间的一部《武夷山志略》中,还有过这样的记载:“陶唐人(公元前21世纪)彭祖,姓签名铿,常进雉羹于尧,尧封彭城,故称彭祖。生平隐居武夷山慢亭峰下,有子二,曰武、曰夷,亦隐兹山。”因为有彭祖的两个儿子曾在此居住,武夷山便由此得名。虽然没有民间传说那么精彩,但志书的记载,似乎更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彭祖去天上做了神仙,他的身后,也留下了一个让武夷山山民们一直信奉的神仙,这就是道教的武夷君。这种信仰据说早在东汉时期正式创建道教之前就已初见端倪。后来,汉武帝平定东越王余善之后,听从越巫的奏言,在朝廷的郊祀盛典中,把山民信奉的武夷君,荣列在华夏尊神黄帝、天乙、第乙、泰乙……诸神之后。也许只有在神的面前,皇帝才依从了老百姓。从那个时候起,祭祀武夷君的道教活动至清代一直没有断绝。
到了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信奉道教的玄宗李隆基封天下名山大川的时候,武夷山也在其中。于是,武夷山也就从此全山禁樵采、禁渔猎了。
地方典籍还把武夷君降临山中的时间定在秦朝:相传秦时有神仙降临山中,自称武夷君,受上帝名,统录诸地仙,于是山遂以“武夷”命名,并传武夷山是地仙之宅,各路地仙会聚于此。
2.架壑悬棺的千古之谜
如果武夷君真的是在秦朝降临人间的,那么,武夷山比神话更久远的历史,就该是那些古老的架壑悬棺和虹桥板了。
在武夷山绛红色的悬崖峭壁上,至今还遗存着20多具架壑悬棺和40多块虹桥板。它们像躲在岁月深处的一双双神秘的眼睛,幽幽地闪烁着深邃的目光。它们将千古之谜留给后人,让人们在渺渺时空之中,产生无尽的遐想。它们也以实实在在的、可以读取可以触摸的真实,将武夷山的历史上溯了近4000年。它们像茫茫大海上的航标灯一样标示出我们回返历史的方向。那么,沿着4000年的漫漫长路,能寻找到什么呢?
悬棺这种葬俗,在我国的江南以及东南亚和环太平洋地区分布比较广泛,但以武夷山的架壑悬棺最为古老、形制最为古朴、最具艺术性和代表性,武夷山也因此被学术界认定为悬棺葬俗的发源地。另外,武夷山船型悬棺的使用还说明了悬棺葬俗起源于滨水地区。溯长江越经西去,所发现的悬棺年代渐晚,所以说我国悬棺葬俗是由东南向西南流传的。我国所发现的悬棺葬的确切年代普遍比东南亚地区要早,也说明了这种葬俗有从我国大陆向东南亚流行的趋势。
武夷山的架壑悬棺由于是在常人难以到达的悬崖峭壁上,又有着优美的船型造型,所以也被称为船棺。由于其拥有的神秘、奇幻的色彩,过去人们常常以为那是神仙丢下的,因此又叫仙舟、仙槎、宝船。
在武夷宫的博物馆里,我们见到了被编号为1号的船棺。这个已经被锯成了三段的古老船棺,经鉴定是用楠木做成的,看上去就像一条历尽沧桑的小船,用整根树木刳制而成,上有船盖如篷,船盖与船身靠四周起槽,用子母口套合,做工十分精致,应该是用金属工具加工而成的。
可以想象的是,在4000年前,我们的先人为了制作一副这样精致的船棺所要花费的时间和心血。据介绍,这个1号船棺现有残长3.54米,宽0.56米,高0.78米,棺内空长2.16米。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它距今年代为3840±90年。传说这些几千年前遗留下来的船棺很神奇,用它的残片可治百病。这具1号船棺,是1973年由三名农民用上百米的铁线结成索梯,在悬崖上盗取下来的。他们在40多米高的洞穴中将船棺掀下,锯为三段,后来他们被缉拿归案,船棺才得以拼接复原,成为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子。
尽管人们已经近距离地看到了远隔几千年的古老船棺,但它那诡异的面孔上,至今依然留有许多难解的谜。人们至今还仍然不知道,几千年前的先民们,为什么要选择如此高难度的丧葬方式。对此,人们做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说这是表达了后人对死者的虔敬,“弥高者以为至孝”,所以,把死者葬得越高就越敬重、越吉利。也有人说这是死者身份、地位的象征,是部落酋长为了显示身份、显示势力、显示与众不同的一种方式,其中也有令子民臣服的统治意识。当然两种说法并不矛盾,也可以归纳在一起,但总是缺少一些想象力。下面的说法则更具有浪漫的色彩。一种说法是古人山岳崇拜意识的体现,是为了使亡者的灵魂更便捷地升入天国;另一种说法是与鸟的图腾崇拜有关,只有在这高高的洞穴之中,他们才可以与鸟、与祖先融为一体,找到真正的归宿;还有人认为,由于许多民族自信自己是从山岩中迸裂出来的,这种葬俗是带有浓郁的生殖崇拜和女阴崇拜意识的。当然还有N种说法,但都是推测和猜测而已,并没有有力的证据。
悬棺之谜也绝不仅限于此。还有,这么庞大而笨重的船棺,在当时人们使用工具的能力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是怎样安置到那悬崖峭壁上去的呢?对此,在武夷山还有一个更美丽的传说,说是有仙人乘舟渡月而来,化白鹤而去,仙船被弃置在岩壁上。 [FS:PAGE]
神话传说终归不是真实的,解决不了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在武夷山,放置船棺的洞穴,上到峰顶,下达崖谷,最少也有数十米,所处的峭壁又大多属于丰上敛下,有的山峰至今也还无法攀缘。那么武夷山的先民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将那些巨大的船棺放置在高高的岩洞之中的呢?
唐以前的五溪蛮记载:“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有人据此认为是从岩顶将船棺悬吊垂下放置的。但三四千年前,人们还没发明使用辘轳等机械,船棺长近5米,形体沉重、巨大,很难控制,或遇岩石突出,稍有不慎,就会将船棺撞毁或坠落。另外,如玉女峰等有悬棺遗迹的许多山峰至今还无人能涉其颠。
还有架栈道将船棺移入的说法,武夷山自古就有飞阁栈道的记载,也有人发现在某些峭壁间有插孔为栈的痕迹,但近年来考古人员在对2号船棺进行实地考察时,曾仔细观察,在峭壁上绝无栈道的痕迹。还有人提出了搭设台架、吊装提升等方式,但这些设想即使用现代机械来实现,也是巨大的工程。破解这些谜是如此之难,也许在某些方面,我们现代人的智慧确实比不上古人。
此外,关于架壑悬棺,尚未揭开的还有族属之谜,船棺的主人究竟是什么人?至今在学术界的分歧也很大,有“夏代越族说”、“闽越说”、“武夷族说”、“安家族说”、“干越族说”等等。与悬棺并存的,还有虹桥板,人们一般把岩壑、石罅间所见到的横插板状物统称为虹桥板,这些虹桥板通常被认为是悬棺的附属物,主要用来支架悬棺,也有的是为安置悬棺而架设的栈道。另外,那偶尔孤横在岩隙间的桥板,则被认为是供亡灵出入的虹桥。或许,只有面对武夷山的青山秀水,人们对于亡者的灵魂,才会有如此美好的想象。
现在关于架壑悬棺和虹桥板的说法,更多还是设想和猜测。设想终归是设想,猜测也依然是猜测,谜还仍然是谜,它可以让我们继续设想下去,继续猜测下去,它依然是个不解之谜。它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武夷山茶王“大红袍”晋京
本刊讯 2006年10月6日至8日,北京王府井大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由福建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武夷山市委、武夷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浪漫武夷,风雅茶韵”——武夷山大红袍晋京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
“浪漫武夷,风雅茶韵”活动分别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丹若园、芳菲苑和王府井举行。10月6日,在钓鱼台芳菲苑举行的品茗会是活动的开场戏。当天适逢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夜晚在钓鱼台最具江南风韵的园林丹若园内的中秋品茗赏月则成为此次活动重头戏。园内灯笼高挂,宫灯闪亮,配以现代艺术灯光的摇曳,让这一皇家古典园林的环池曲桥、重亭凉榭、幽径回廊显得流光溢彩,嘉宾在丹若园内度过了一个富有武夷特色的中秋之夜。活动期间,除穿插武夷山歌民乐、武夷风光摄影展、武夷梦幻风情时装秀以及极具地方特色的茶艺茶歌舞等精彩表演外,武夷山九曲溪上的古朴竹筏也首次亮相京城,泛舟钓鱼台内湖碧水清波之上,让参与者如同身处青山绿水的武夷山。
8日,在王府井大街,武夷山向北京市民和游客奉上了一场集武夷山旅游推介与大红袍品茗的茶庙会,除精彩的文艺演出、时装秀外,代表武夷山旅游和大红袍的吉祥物武夷蛙“休休”、红袍娃“康康”在现场派送纪念品,其间还举行抽奖活动,送出武夷游、大红袍茶叶等奖品。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茶乡,武夷山是中国名茶“大红袍”的独产地。在元代,朝廷就在武夷山设立御茶园,自此武夷山岩茶作为贡品每年要进献朝廷。今年武夷山大红袍制作技艺又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目前国内茶叶类唯一获此殊荣者。在活动期间,武夷山还向国家文化部递交申请,把大红袍制作技艺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千年王城的百年兴衰
在武夷山的不解之谜中,架壑悬棺和虹桥板是逝者的居所,还有一个谜团丛生的地方是生者的居所,并且是王者的居所。这就是位于武夷山南麓、崇阳溪畔的闽越王城。
从武夷山市区往南,在相距35公里的兴田镇城村村,静静地安卧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它坐落在枕山面水的丘岗之上,西有山势雄伟的武夷群峰,澄澈的崇阳溪从中迤俪而来。城址的东面和北面是一块冲积平原,沃壤良畴,自成天地。整座古城被四周的重重天然屏障合护而成金汤之固,至今依然气势磅礴,王者之气扑面而来。
这座古城遗址发现于1958年。可以看出来,该城在创建选址时是经过精心勘测和规划的。城址跨越三座连绵的小丘,依山峦起伏之势建成,西高东低,逶迤而下,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平面是不规则的长方型,总面积48万平方米。城内的遗址上,高台鳞次,沟堑宛然。那些俯拾皆是的残砖碎瓦,在风雨之中默默地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奢华与辉煌。那么,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城呢?建于什么年代?它的主人又是谁?考古人员经过仔细研究后断定这是西汉时期闽越国的一座王城。两千多年前,这座王城有过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两千多年前,曾经在福建崛起过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东越列传》中记载的闽越国。虽是同时代人,但司马迁对当时东越(闽越)国的了解十分有限,整个列传不过1256字,但《史记》作为第一部正史所提供的文献资料还是弥足珍贵的,它勾勒了早期福建历史的基本脉络。
创建了闽越王国的闽越王无诸并不是福建人,他是战国时期败于楚国的越国王族后裔。历史应该追溯到公元前334年,楚越之间的一场战争,越国大败,越王无疆被杀,越国从此解体。越国的王室贵族和臣民四散逃亡,其中一部分就逃到了浙江和福建地区,与当地的土著越人相融合,成为战国以后至秦汉时期的闽越人。无诸正是越王勾践的后裔,他在福建建立了闽越国,成为“开闽始祖”。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天下之后,用兵“南征百越之君”, 无诸被削去王号,秦始皇在那里设立闽中郡,把无诸降为君长。秦末各地诸侯起兵造反,无诸也率领属下追随刘邦攻入武关,直捣咸阳,闽越之军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公元前207年秦王朝覆灭,历史将西楚霸王项羽推上了权利的顶峰,项羽因为楚越之战的历史情结,心存旧怨,没有给无诸封王,致使无诸心怀不满。随后在楚汉争雄中,无诸率兵再出闽中助汉攻楚。
刘邦登上王位之后,封无诸为“闽越王”,无诸建都“东冶”,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从此闽越国日益强盛,营建了多处城邑,如史志记载的“拒汉六城”,经考证基本都在闽北地区。
随着西汉王朝政权的日益巩固和闽越国的强大,汉越矛盾也日益加剧。汉武帝时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同姓王的封号被渐次剥夺之后,紧接着也开始了取缔异姓王的活动。汉初的“外患”,除了西北边陲的匈奴外,就是东南沿海的闽越国。无诸之后,他的子孙在福建的势力逐渐得到发展,原来越国发祥地的浙江绍兴地区,已完全纳入中央王朝的行政疆域,拥汉有功的无诸及其后人,虽然成了越王后裔的当然代表,但闽越国与汉朝的矛盾却变得更加突出起来。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发生了吴、楚等七国叛乱,吴王刘濞邀闽越和东瓯共同出兵。东瓯在今浙南等地区,在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灭秦助汉战争中功劳仅次于无诸的另一位闽越族首领摇被封为东海王,领地在浙江的温州、处州地区,建都在浙南东瓯,历史上称为东瓯国,也称摇为东瓯王。史书通常把闽越国和东瓯国合称为东越。东瓯出兵参与了七国叛乱,闽越则没有参加。在朝廷平息叛乱的过程中,东瓯为了自身的利益,杀死了吴王刘濞,朝廷赦免了东瓯。吴王之子子驹逃亡到闽越,在这里得到收留和保护。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王郢发兵围攻近邻东瓯国,兼并了这一地区,使东瓯四万居民不得不在汉朝廷的安排下内迁到江淮的庐江郡。三年之后,郢又出兵攻打广东的南越国,南越王只好求救于汉廷。汉武帝不得不下决心召集浙赣的汉兵打击闽越国。闽越国发生内讧,郢的弟弟余善联合族人杀了郢,献上郢的首级向朝廷谢罪。朝廷实际上也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来征服闽越国,所以,汉武帝只好再封无诸的孙子繇君丑为越繇王,立并不被信任的余善为东越王。
20年之后的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谋反的汉楼船将军杨仆上书皇帝请求以武力诛灭闽越。得到消息的东越王余善马上公开发兵反汉,任命了一位“吞汉将军”,主动出击在江西境内的守军,杀了汉军三个校尉,解除对闽越的直接威胁。与此同时,余善也给自己刻了一方“武帝”玺,表示与汉王朝分廷抗礼,宣布独立。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汉武帝调遣了四路大军围攻闽越。闽越衍侯吴阳倒戈,率领自己食邑的700士兵攻打余善的驻地汉阳城(在浦城)。自觉无力抵抗的越繇王股居与建成侯敖合谋设计杀了东越王余善。汉兵进驻闽越故地,汉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为由,命令大军把当地数万居民举国迁往安徽江淮之间。大火焚毁了闽越国的城池宫殿,武夷山的闽越王城遗址也应该是这场大火的结果了。《史记》称“东越地遂虚”。从汉高祖五年封闽越王无诸起,后郢、余善、丑等继位,立国92年。
在两千多年之后的武夷山,来到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的闽越王城遗址上,我们虽然还能感受到它的龙虎之威,但那也仅仅是“断碑衰草荒烟里,风雨年年上绿苔”的历史余韵了。
时光如流水,逝者如斯。
走出武夷山车站,一位热情的的哥在一路上向我们介绍武夷山风情的同时,很快就把我们送到了在武夷山旅游度假区内我们要下榻的酒店。武夷山的老市区与近年来新规划出来的旅游度假区相距大约20多分钟的车程,午饭后,我们在酒店附近店铺林立的街道上匆匆地走马观花之后,坐上很便捷的市内公交车,很快就到了市区。
武夷山市是原来的崇安县,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县已经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1989年8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即崇安县改为武夷山市。1994年,建县千年之际,武夷山市在市区隆重树起了“千年祭”的高大雕塑,这座有着一条直冲云天的巨龙和众多人体叠聚在一起而构成的图腾柱一样的雕塑,已成为既古老又现代的武夷山市区一座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人文景观。[FS:PAGE]
武夷山推出“茶乡休闲游”活动
本刊讯 武夷金秋,茶香拂面。从今年国庆“黄金周” 开始,武夷山隆重推出集品茶、斗茶、观赏茶艺、茶歌舞表演、参观茶园、体验茶农生产、生活等为一体的以武夷岩茶为主题的 “茶乡休闲游 ” 旅游线路,以茶促旅,旅茶结合,不断丰富武夷山的旅游内容,进一步提升武夷岩茶的品牌。
武夷山是我国著名的岩茶之乡,是武夷岩茶的原产地,是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是中国惟一的 “茶文化艺术之乡” ;元代,朝廷在武夷山设立御茶园,制茶进贡朝廷;今年,武夷山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又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央视《乔家大院》的热播和重走晋商万里茶路,以及各式各样茶旅宣传促销活动,使武夷岩茶的声望得到空前的提高。武夷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 10 万余亩的武夷岩茶,大部分都分布在景区内及其周边的乡村。其中,武夷山 “大红袍 ”茶叶被誉为 “ 茶中之国宝” 。开展“茶乡休闲游 ”既是一个生态休闲旅游,又是一个茶文化之旅。
“十一黄金周 ” 恰逢中秋佳节,为作好 “ 茶乡休闲游” 活动,武夷山已有旅行社、酒店、宾馆在中秋节筹办 “品茶赏月游 ”、“武夷遥望金秋月” 等活动;而一些茶厂、茶馆、茶楼、茶店、茶人则推陈出新,倡导“送茶饼 ”新风尚;许多主产岩茶的茶乡如曹墩村、天心村、星村村、上梅村等也相继对村容村貌进行全面整治,准备好了自产的岩茶,对接 “茶乡休闲游 ” ;而作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单位的武夷岩茶大观园也紧锣密鼓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以迎接茶乡休闲游的到来。
“ 武夷之行,在云窝、在天游的茶楼茶馆,或在九曲溪岸边农家,一边欣赏着美丽的山野风光,边品着品尝武夷岩茶,这才叫休闲,才是让人全身心都能放松的度假。 ” 一位来自台湾的王先生感慨地说。据了解,像王先生这样想体验一番“茶乡休闲游 ”的旅游者在不断增加。
武夷山市旅游局余泽岚局长说,开展“茶乡休闲游”活动对于丰富旅游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将旅游路线作为武夷山的旅游主打线路之一进行推介。
4.上天的厚爱与馈赠
名山与名茶常常是相伴而生的,武夷山水与武夷岩茶更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早已驰名中外的武夷岩茶,是世界上四大茶类中中小叶种茶树的代表,也是乌龙茶的始祖,武夷山是乌龙茶的发源地。
史前文明大多是靠口头的神话传说来传承的,关于武夷山茶树的来历也流传着一个故事。在古时候,武夷山有一名草药医生,为救乡亲上山崖采药,不慎摔落山崖,感动了仙人,得赐奇茗数株,栽于云窝茶洞,其叶疗效传神。这仙人所赐的奇茗,就是后来的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治病的说法还见于制茶祖师杨太白的传说。杨太白因家乡遭大水,孤身逃到武夷山。那时候的武夷山,到处都是野茶树,人们常常用它的叶子治病。有一年,杨太白和大家一起到山上采了许多茶叶,因为疲倦就在山上睡着了。当他一觉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竹筐里的茶叶被晒得蔫巴巴的,用手去抖,却闻到一阵阵清香,嚼了几片,顿觉口中生津,精神倍增。他回家煮饭的时候,炉火很旺,就在火上烤了几片,一阵阵清香飘出门外,全村的人都闻到了,以为灵异。聪明的小伙子受此启发,发明了茶叶的基本制作方法,因此受到后人的崇拜。武夷山的茶农,每年清明节前后,采茶前都要祭祀他,以求茶叶丰收,制茶顺利。
武夷山关于茶叶的传说是丰富多彩的,最早关于武夷岩茶的文字记载则是在唐代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尚书》,这是他送武夷岩茶给达官贵人的一封信札,但是信写得很有意思:“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将一包茶叶拟人为“晚甘侯”,晚甘是甘香浓郁,美味无穷的意思,“侯”是尊称,也是对其尊贵身份的界定。“碧水丹山”是南朝文人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还没有建县,武夷山归建阳县管辖,所以“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正是指武夷山,他还说这是出自“月涧云龛之品”,你千万不能把它看作凡俗之物而不当回事。可见区区一包茶叶在孙樵眼里的珍视程度。从这之后,晚甘侯也成了武夷岩茶最早的名字。 [FS:PAGE]
后来,清朝的闽北人蒋蘅还写了《晚甘侯传》,在他通篇用了拟人化写法的文章中写道:“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崖居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诗经》中说:“谁谓茶苦?其甘如荠”,不仅为其取名如此雅致,更喻之为“君子人也”。在古人那里,“君子”该是很高的赞赏了。
名山与好茶历来是文人雅士的宠爱之物,武夷山两者兼而有之。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武夷山正式建崇安县,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和武夷岩茶被更多的人所仰慕,尤其宋朝南渡之后,到武夷山游览、讲学、隐居者日盛,文人墨客、释家羽士纷至沓来,名人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论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也因此日益兴旺。民国时期的《崇安县新志》就有过这样的记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武夷山一时成为名人云集之地,名人至此,必游名山、必品名茶,必留名篇。如此,就难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了。可惜我们是在千年之后才到了武夷山,没赶上那热闹。好在仍可以游名山,品名茶、读名篇。我们读到了范仲淹的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还有苏轼在他的《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尤其是理学大事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曾经在这里从学、著述、讲学、生活了近50年。他在这里不但常常聚友品茗,一时兴起,这位一向审慎严谨的老夫子也自携篓筐到茶园采茶,并以此为乐。他在《茶坂》一诗中写道:“携赢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心寒,跏趺谢衾影。”在武夷山,我们更加羡慕古人在这里如神仙般超脱自在的日子。
由于宋代文人的大力渲染,武夷岩茶声名赫赫,由此也成为地方官员进京争宠、贿赂“京官”的“土特产品”。因此,武夷岩茶已经悄悄进入宫中皇室。到了元、明两朝,武夷岩茶在京中由暗处转为明处,成为朝贡之品,为皇家所用。
为了向皇室供应高质量的御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在这里,每年必须精工制成龙凤饼,沿着驿站递送到当时称为大都的北京。当时御茶园的建筑巍峨华丽,完全按照皇家的规格模式设计和建造。据说在园内有一口通仙井,十分奇异,井上建有龙亭,叫做通仙亭。井旁建有喊山台,山上建喊山寺,寺中供奉茶神。每年惊蛰那天,御茶园官吏和地方官一定要亲自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宣读祭文之后,鸣金击鼓,鞭炮齐鸣,红烛高烧,茶农拥集台下,齐声高喊:“茶发芽喽!茶发芽喽……”在响彻山谷的回音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为奇异。因此茶农们也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
武夷贡茶鼎盛于元朝,元灭明兴之后,贡茶制度仍沿袭前朝。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由于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败,茶叶衰落,武夷岩茶免于进贡,御茶园前后经历了225年。从武夷岩茶的发展角度上说,它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由于御茶园的悉心栽培和对贡茶的精工制作,使武夷岩茶的品质益精,影响日大,奠定了武夷岩茶高贵正统的地位。
自宋朝之后,武夷岩茶所达到的鼎盛程度,为后来晋商能够在武夷山大量贩茶、晋商万里茶路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5.碧水丹山的岩骨花香
山水是有灵性的,正所谓地杰人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人喻茶,茶亦分品,而武夷山的茶有君子之风,为何?当我们走进武夷山云雾缭绕、如梦似幻的云窝,登上尽揽九曲之胜的天游峰之后;当我们从九曲放排,一曲登岸,游过如长长画廊般的碧水丹山之后;当我们走进九龙窠,看到那些岩侧罅隙之中生长着的丽影秀姿的茶树,尤其看到有武夷岩茶茶王之称的大红袍母树之后,便顿然觉悟了。
我们是在一个云雾淡淡的上午,随络绎的游人一起走进云窝景区的。云窝位于九曲溪的五曲、六曲。云本来是天马行空、来去自如、飘忽不定的,但是在这里却有个云窝,所谓云窝就是云生、云戏、云隐、云息之处了,这里就是云的家。云也有家,这种说法并不虚,因为在九曲溪畔,有许多山石岩洞,由于湿度与温度适宜,确是常年云遮雾绕,片片白云与青山绿水相生相伴,有如仙境。
在云窝景区有一天游峰,从名字的字面上看,应该是有上天一游的神仙境界了。我们沿着上山的八百多级磴道,与摩肩接踵的游人一起迤俪而上。天游峰海拔408.8米,相对高度215米。登临天游峰,可以饱览如长长画卷一般的九曲溪全景。东面是一至三曲,正面是四至六曲,远处是七至九曲。极目远眺,“山耸千层青翡翠,溪流九曲碧琉璃。”溪山胜境,一览无余。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登临之后曾慨然而叹:“其不临流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若有缘,天游峰最壮观的景色应该是晨曦日出的云海奇观。雨后乍晴,日出时刻,山谷之中,云海茫茫,风吹云涌,起伏翻腾,如大海波涛,汹涌澎湃。一座座秀美的山峰,漂浮在云海之中,沐浴在阳光之下,恍如蓬莱仙岛、玉宇琼楼。若在此时,还会有谁会不觉得自己是神仙呢?
到九曲放排,顺水漂流,已经是下午了。在九曲码头,用卡车从一曲拉回的竹排再回到九曲溪的水里。这种竹排是用当年生的大毛竹捆绑而成的,两张竹排并在一起,可以乘坐6名游客。为我们撑排的是兄妹二人,妹妹在头,哥哥在尾,两人全部传统的蓝色裤褂,一顶大大的草帽遮住了妹妹大半个秀气的脸庞。与大多数艄公相比,兄妹二人的话语不多,只是到了重要的景点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看到许多竹排上的艄公都是一男一女,据说大多是一家人,有兄妹,有夫妻,也有情深意切的恋人。在这里,自古就有许多好听的山歌:哥唱山歌妹妹听,九曲潭水清一程。阿哥好比武夷峰,妹是那九曲绕哥行……
九曲溪碧水清流,澄澈见底,水中的鹅卵石五彩斑斓。排在水中行,人在水上漂,撑排的兄妹竹篙点在河石上有节奏的声音一路相伴。感受着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心被这九曲溪流濯洗得异样地激动,更有两岸的美景目不暇接。九曲双狮戏球、孔雀开屏;八曲峰回水转,双乳(峰)高耸;七曲三峰连叠,斜插碧空;六曲巨岩垂布,仙掌留痕;五曲豁然开朗,丹崖碧翠……更有架壑船棺与虹桥板的诡异和圣踪仙迹的神秘。最具标志性的是二曲和一曲的玉女峰与大王峰。
九曲溪边亭亭玉立的玉女峰是武夷山最典型的单斜柱状山峰,也是武夷山三十六峰中最挺拔娟秀、光洁窈窕的峰岩。海拔313米,相对高度131米,仿佛一位临溪凝神的玉女。据说至尽还是一座无人能登临其巅的处女峰。宋代曾有人以诗赞道:“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玉女容。”
大王峰雄居九曲溪口,海拔526.8米,相对高度330米,他如擎天巨柱,雄伟威严,因其“具王者威仪”而获“大王”称号。“大王”的巍峨与“玉女”的娟秀恰似天成。因而,人们也自然地为他们演绎了一个通俗的爱情故事。
九曲溪是个蕴大美于山水、生激情于胸怀的绝佳之境地,面对如此美景,就连老夫子朱熹也不能不纵情动容:“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古人是在一曲登舟,逆流而上,所以老先生的《九曲棹歌》是从一曲唱到九曲,每曲一首,外加第一首小引,共十首,至今依然情韵袅袅,余音不绝。
到了武夷山,生长着如神树一般的六株大红袍母树的九龙窠,是一定要去的。大红袍在武夷山有“茶王”之冠。相传在古时候,有个书生晋京赶考,经过武夷山时,因饱受风寒,腹涨如鼓,生命垂危。天心永乐寺僧见状,施以武夷岩茶,喝下之后,果见奇效,书生很快康复,还感到脑子格外清醒、灵敏。大比之期,高中状元。不久,他回武夷山谢恩,带回一些茶叶。回到京城,恰遇皇后腹涨如鼓,疼痛不止,太医束手无策。状元拿出武夷山的茶叶,向皇上奏明此茶的神奇功效。皇后喝了这茶,立刻止痛消涨,沉疴祛除。皇上龙颜大悦,命状元赴武夷山谢茶、赐封。状元再到九龙窠,将自己的大红袍盖在茶树上,虔诚拜祭。揭袍后,茶树焕发出耀眼红光,“大红袍”由此得名。
事实上,大红袍是以嫩叶成紫红色而得名,是一特殊名丛。武夷山的茶叶大多以茶树的名称来命名,采于什么茶树的茶叶就叫什么茶。如采于
肉桂茶树的成品茶就叫肉桂。一个品种是要形成一定数量的,那些数量上很少,也形不成批量的,只能依个性特征命名,称之为名丛、单丛。大红袍的珍贵也正是因为它的奇、它的少。据说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政府曾派军队在这里看守。如今所说的“茶王”大红袍,就是指生于九龙窠岩壁的6株母树所产、年产量仅有2000克左右的成品茶。1997年,在香港拍卖会上,以每公斤136万港元的高价出售“大红袍”25克,2004年,在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20克“大红袍”拍出了20.8万元的天价。
比黄金要贵出上百倍的“大红袍”,拥有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九龙窠的峭壁上生长着的六棵大红袍母树,已经有340多年的树龄了。走进九龙窠景区,这是一条幽奇深邃的峡谷,峡谷的两侧,有左五右四九座长条状单面山依次排列着,那些由整块巨石形成的岩峰,漆黑如铁,仿佛九条将要腾飞的巨龙蓄势待发。崖壁间有涓涓的溪流不与游人语,静静地流淌着,仿佛对熙来攘往的人们早已司空见惯。在蜿蜒的小路旁边,是一小片一小片连绵不绝的茶园,每一小片,都是一个单独的品种或名丛、单丛,叶片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有不同。一路下来,那就是一个武夷山的岩茶博物馆,一个茶树的王国。我们早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品种了。也许只有细心的茶农和茶叶专家才能对它们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样分得清楚。
据说许多武夷岩茶的名丛就生长在九龙窠峡谷两侧的悬崖峭壁上。走过悠悠曲径,眼前豁然开朗,我们终于看到崖壁上那六棵大红袍了。许多游客在这里驻足观望。那一丛长势茂盛的茶树,虽然已经有三百多岁了,但并没有一丝老态,也不高大,距离地面并不远,崖壁的外侧有一段矮墙加以保护。看似一丛普普通通的灌木,并无奇异之处,也许这就是大贵无奇吧。
在一粗犷恰似天然的石柱上有《大红袍记》:“茶树饮露沐风,日晒雾浸,枝干粗拙,叶型娥眉,芽色紫红。这就是大红袍母树,在此已经数百余年了。本是平常之物,坚持得久了,使岩骨花香成为神灵。今母株高在,石台如同佛龛,六株分列,坐若圣贤……”
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能如此神奇,完全是武夷奇山秀水所孕育润泽的结果。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方圆70平方公里,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组成,山回溪折,有“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之貌,茶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18℃~18.5℃;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山间常年云雾弥漫。
《茶经》称茶山之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所以多烂石、砾壤。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的恩泽,聚山水之灵气,也就难怪它有“岩骨花香”的仙姿神韵了。(本文部分图片由武夷山市旅游局余泽岚拍摄提供)(编辑:大可)
摘自:
《旅游纵览》2007年01期作者:王海津 潇 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