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发布日期:2009-08-04 10:31:47 访问次数:1525
山水一壶茶 岩韵万卷书
——读武夷茶文化研究者黄贤庚新著《武夷茶说》
曾整理、编撰了声播八方的“武夷茶艺”的武夷茶人黄贤庚的茶文化新著《武夷茶说》,日前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黄贤庚出生于武夷山茶叶世家,走出校门后始终在茶区工作,对茶颇为熟悉,且参与家庭种茶制茶事宜;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是闽北早期的茶文化研究者——10多年来陆续出版了茶文化专著、光盘等,并且是国家劳动部茶艺技师考试题库特聘专家。
作者身份与人生经历的特殊性,使得这部《武夷茶说》成为独具特色的岩茶茶文化专著。
一是鲜明的原创性,凸显了这部书的独特品格
岩茶传统手工工艺流传300余年,这部书不仅收录了其工艺的所有流程,而且由于作者本身就是岩茶世家和行家,因此叙述、描述起来准确、生动,且具有独到的原创性与茶文化研究者的天然性统一:既具有专业、权威的业内和岩茶世家的严谨与标准性,还具有茶文化研究者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如“做青”这个岩茶制作的关键环节,作者用了近2000字的篇幅入细入微地讲述了所有的过程、步骤与要点;甚至书中还设有“相关的厂房及其用途”章节,将岩茶厂制作的工艺、用具及其制作原料、用途制表一一列出。这样的例子在书中很多,对于岩茶业内外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茶艺界人士,均是新鲜可贵的内容。
《武夷茶说》论及岩茶各方面工艺(如关于岩茶的自然环境与感官审评),无不专业流畅精到。
书中的“岩茶旧事钩沉”部分,是读者在以往的武夷茶文化书籍里未曾领略的新鲜而独具魅力的内容。像“受人尊敬的青师傅”、“善于把火的焙师傅”等,不仅“解密”了岩茶“核心”技术层,并收录有民歌;甚至还有本世纪初武夷山颇具名声的做青师傅、焙茶师傅名单,堪称珍贵。
二是缜密的研究性,显示了这部书的学术价值
岩茶历史渊源深远,众所周知;但是,究竟有多久?众说不一。《武夷茶说》作者本着严谨的态度,费时多年,做到“凡依据必有来历,凡论断必有出处”,终于编撰出一部视野完善、论点严谨的岩茶专著。如书中曰武夷茶“汉代已有传说,唐代见诸记载,宋代处于繁盛,元代焙钦定为贡品,明代该制炒青绿茶”……并且列举、考证了武夷茶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表现,追溯武夷茶的历史渊源。
该书还系统挖掘了历代品茶艺术,从而展示了武夷岩茶丰厚的茶文化内涵。而更重要的在于:作为“武夷茶艺”的主要挖掘、编撰、整理者,作者在书中坦陈了自己的深切体会。“武夷茶艺”是具有广泛影响、得到充分认可的成功之作,在欣赏了岩茶茶艺的艺术魅力之后,再品读原作者的心路与思考,那么,在岩茶的美妙时空里,你当然具有了不一样的丰富收获,茶文化的相关魅力,一定会使你的心灵得到愈发渺远的深切浸润。
三是翔实的资料性,丰富了这部书的实用特点
作者研究岩茶多年,目光关注到岩茶的几乎所有的方方面面。
“岩韵”,是国家确认的武夷岩茶地理标识保护的感官标准中的重要标准。作者自身对于“岩韵”研究具有特殊的优势:他固然能够从历史痕迹里探明,涉及“岩韵”最早的是汉代“石乳”之语,乃至于新中国建国之初相关茶著里的“山骨”、“喉韵”等等零星用词,但他更拥有身边武夷山茶农自身的“不轻飘”、“有骨头”、“厚重”等关于“岩韵”的可贵的诸多口语表达;因而,从古到今,从地理到品种,从制作到感官,作者提出的“岩韵”应为“茶水厚重润滑,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捷明显,滋味滞留长久”的可操作的表达之说,恐怕更为广大读者所兴趣。尤为可贵的是,书中关于“岩韵”的章节,几乎收齐了关于“岩韵”的重要表述,并作了充分的理性分析。如此,《武夷茶说》关于“岩韵”的表述上,既具有充分的原创性与研究性,还具有翔实的资料性与实用性。
不止是“岩韵”,书中关于乌龙茶源于武夷山、乌龙茶与红茶孰先孰后、陆羽何时到武夷山等诸多方面研究考证,无不是作者经年研究的心血结晶,且先后发表于诸多权威茶专业刊物上,最终修订、编撰,列入《武夷茶说》章节体例,堪称厚重可贵。[FS:PAGE]
《武夷茶说》视野开阔:岩茶的历代茶名、名丛、花名,武夷山历代重要茶人等,书中均有充分篇幅与鲜为人知的内容。
随着“茶应当成为中国的国饮”的共识的全面建立,这本披沥数年写作而成、彰显研究性与兼备丰富的资料性从而使岩茶文化大为弘扬的同时,因为作者是武夷山最早关注本土的作家之一,因而在文字表述上拥有了适度文学性,使这部书还具有了好看的特点。(李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