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发布日期:2009-06-29 10:46:08 访问次数:1822
茗香岁月六十载
——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苏炳溪
83岁的苏炳溪是现如今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年龄最长的,但他中午、晚上两餐小酒,烟不离手,生活悠闲,身体健康。天气好时,还上山看看
茶山。兴致来了,还能亲手制作手工茶。说到茶总是神采奕奕。这位满头银发、脸上爬满了皱纹的老人,让人觉得他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儿子苏德发有个形象的说法:老爹做茶,就像小孩子过年一样兴奋。
苏炳溪祖籍江西,7岁丧母,15岁亡父,兄弟三人各自打工,勉强度日。15岁的苏炳溪随同村的人一道“走福建”来到武夷山,挖山、种田……什么活都干过。后来到了挑花茶厂(现品石岩下)给姓廖的包头做工,再转到马头茶厂弄茶。采茶、走水焙,两年的历练让苏炳溪摸到点做茶的门道。
1948年,20出头的苏炳溪凭借过硬的技术做上了“带山”。“带山”这项活,上承做青,下接做焙,还要决定一片山是否开采,是件十分精细的行当。
苏炳溪回忆说,年轻的时候,白天去开茶山,晚上就住在山上的岩石洞里,为的是省去上山下山的那会功夫,好多做些事情。解放前一斤毛茶卖4块8,而100斤谷子才3块钱。上山做事,都是用茶梗泡一大壶茶带上,哪里舍得喝真正的茶叶。
建国初,马头、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厂拼为一个初级社。那年头春苏炳溪被委以五厂巡视员,总管岩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轮流到各厂察看。那是他最煌辉得意的几年,至今仍津津乐道。
坐在自家大坑口茶厂二楼的阳台上,老人家用手比划着自家茶山的位置,自豪地说:“15岁开始,端上了‘做茶’这碗饭,如今快70年过去了,我的生活从没离开过茶叶。现在家里有六七十亩茶山,茶叶养活了我,也养活了一大家子人。现在想喝什么茶都有,我们自己厂里就有大红袍、矮脚乌龙、肉桂、水仙,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喝茶梗了。”
听老人家说着以前的事,喝着亲手做的手工茶,由衷地感受到他对茶的热爱。我想,很多人是因他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头衔慕名而来,但这个头衔于他来说却没有太多附加的意义。他的心中痴爱的只是那一片片泛着幽香的茗叶,是做茶时,看着一片片青叶变成绿叶红镶边的杯中极品时的喜悦,更是喝着亲手制作的香茶时的那份自豪。和别人说说以前的,儿孙们已经不爱听的故事,于他也许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今的苏炳溪已经干不了重体力活,但对他来说,到山上走一走,转一转也是件乐事。他对家里、村中年青人很多“指示”,一开口总是以前做茶管山怎样,不管人家听没听,他总爱唠叨几句。也正是这份固执的坚持,才能固守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喝完杯中的茶,我们也该告辞了。离开时,苏炳溪老人坚持把我们送到大门外,看我们坐上车。驶出很远,透过后视镜,我们看见老人仍站在大门口挥着高高举起的手臂向我们道别。(袁茵)
上一文章:公泰“道饮”吸引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