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发布日期:2009-05-20 0:20:06 访问次数:1391
主人知道我们是慕茶而来的,早在村头等候着。家家户户以茶为生计、为主业,这是地道的茶村,在武夷山并不鲜见。吴三地算是纯粹的茶村。虽然现在村里人家的生计不主要靠茶,但吴三地三百多年的种茶史,全村都种同一品种的水仙、同为吴姓,四周山上与竹林并茂的除了茶还是茶,连房前屋后也错落着水仙,这在武夷山还算罕见。一进村,我们就和农家庭院的二棵百年老枞水仙打了个照面。茶树的生机,被严实地蕴藏在树干的青苔里,可主人的茶盅,却将小村漫长的岁月浸润开了。
的确,吴三地人都是明末清初名噪一时吴三桂家族一支的后人。当冬天还在1681年蹒跚,阳春的明媚已经传递到康熙王朝的金銮殿,平叛云南吴三桂的捷报,预示大清太平盛世的真正来临。而对于逃难的吴氏三兄弟,这个寒冬一如朝廷的利剑,只有这毗邻江西的边陲山壑,地处黄岗山脉屋脊下800米的高度,为他们遮挡霜风,容他们残喘生息。在远离京城的武夷山大自然怀抱里,吴氏三兄弟躲过了不祥之季。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山茶自南宋起兴盛,元代正式列为纳贡之品,制作工艺日臻精进,到清初乌龙茶面世,更加得到朝野青睐。于是,吴氏三兄弟也入乡随俗,在他们安身立命之地种上了纯种水仙,靠茶为生,这一种,就将300多年的岁月温暖与吴家后代紧密联系了起来。昔日的吴三弟,便成了今天的吴三地。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显示吴三地的纯粹之处。远离了权谋漩涡的吴氏后人,真就甘心沦为一介茶农?政治博弈的情仇恩怨,真就在深壑重峦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中影消无踪?……所有的这些都只能是猜测。事实上,他们从此便成了地道纯粹的茶农世家。似乎吴三弟种上茶后,就将原来的瓜葛斩断于武夷山外。他们打点起茶人的本分和笃实,相拥着武夷山的踏实平静,在水仙茶中诠释自己新的人生。不知是吴三地山高日照少、云雾多的地理气候滋润了茶的甘醇,还是吴三弟少了尘世的纷扰、更多一份倾心和勤奋颐养了茶的馥郁,吴三地茶渐渐地走俏市场。岁月如茶,一份精心笃定不尽其中。清朝时“吴记茶叶”便赢得在下梅、赤石码头“免检上船”的美誉。至今说起茶来,吴三地人全无山里人的温吞拘束,言辞、语气和神态写满自信从容。
诚然,吴三地人是应该自信从容的。 [FS:PAGE]
都说武夷岩茶“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品呷吴三地水仙,似乎有着不同一般的滋味,它醇得纯粹悠远、细致透彻。这样纯粹的细致馥郁,能在沉静而深邃里,把盏天下,通感世间。冥冥中,这里有豪情刚烈,仿佛二九年少的吴三桂直闯清营救父“孝闻九边、勇冠三军”;这里有侠骨柔情,也是同样的春天,1644年山海关的天空却回荡着“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喧嚣……这里也有淡泊放达,先人吴三弟“酒狂去后诗名在,留与山人唱茶歌”。在今天来看,柴门小院普通人家的日子纯朴简单,但清朗绵长。浮华困扰和利益纠结下的王族侯门,如何能抹去历史的悲情色彩?这让举杯端盏的甘怡中又多了些许苦涩、隽永的回味和追问。
原来那些粗枝老叶里,岁月的印痕依然鲜灵,旋劻着淡淡苍凉的诗意……历史不忍细看。明朝的那些事儿,茶中的百转千回,说不清、道不明,“吃茶去”。
显然,倘若没有这样一段历史,吴三地不过是寻常的闽北山区风景;如果没有这样一段人和事,吴三地也许就没有这般甘醇纯粹的武夷水仙了。太阳不时露脸打探,山间弥漫湿润与沉静,曼妙着将暮时分的静谧。静谧本不该属于这个季节,但被静谧抚慰过的季节,是真正啜饮透彻的季节。恍如山岭上的老枞水仙,愈是跨越岁月的厚度,愈加散发格外深沉的幽郁气息和甘美清澈。所以,那遒劲馥郁的枞味醇香,自然有一种饱经风霜后回归平静淡然的温暖明丽。
岫色苍茫,收起行走历史和甘醇的脚步,我们盘旋在回程的山岭高处。峰峦上白雾游动,绿丛里春花静默,吴三地渐行渐远了,而和香郁一道沉浮在心里的《暮歌》却如梦如画:“我喜欢将暮未暮的原野/在这时候/所有的颜色都已沉静/而黑暗尚未来临/在山冈上那丛郁绿里/还有着最后一笔的激情
我也喜欢将暮未暮的人生/在这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而结局尚未来临/我微笑的再做一次回首/寻找那颗曾彷徨凄楚的心”
(安言)
上一文章:武夷岩茶的这个春天
下一文章:福州年内将建大红袍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