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流香涧东行,越一小岭,即可见到此处茶叶名丛。它种植于岩腰的盆式茶园内,共6株,外砌石堰加以护卫,因而倍显珍贵。围堰分为三层:最高4株,第二层1株,底层1株。岩壁镌刻“大红袍”三字。盆式茶园下有亭子,称九龙茶室,可以边品名茶边赏佳景,边听有关“大红袍”的动人民间传说。
九龙名丛园
散布于九龙窠的峡谷两侧。茗园就山势开垦,或依幽谷,或傍山崖,遍植集观赏和饮用于一体的武夷奇茗二十七种,寓有三九吉庆之道。九龙窠还立有九龙名丛园的石碑,镌刻名丛植株名,最著名的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金观音、铁罗汉、白牡丹、白瑞香等。
九龙涧
九龙窠两侧峭壁的岩溜滴入峡谷后,汇合成涧流,流到九龙亭前的山谷时,跌落而下化为白瀑,注入深潭,前者称九龙瀑,深潭称为九龙潭。潭旁岩壁上有摩崖石刻“九龙涧”。
九龙窠茶园
为茶叶名丛原生地---“大红袍” 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峡谷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形如九条龙。人们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故名。九龙之间呈现一座顶部略呈圆形的小峰峦,称为龙珠,故又称九龙戏珠。沿着幽谷铺设了一条石径。两侧涧水长流,茶园碧绿,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出峡平旷之处的岩壁上凿满包括“晚甘侯”(武夷茶的拟人化美谥)以及历代名人题咏武夷岩茶的摩崖石刻。其中有范仲淹、南宋朱熹的咏茶名诗以及唐代茶圣陆羽的后裔、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诗作。陆氏诗句云:“桑苎家传归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水,含露溪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雀舌龙团区次分。”峡谷的两边崖壁还刻有其他咏茶的摩崖石刻数方。
棠岭
位于白岩之南,与七曲三仰峰连背。为武夷山市抵达邵武市的古代交通孔道,又为武夷山归入大武夷山脉的山岭,俗称长岭。
杜辖寨
建于杜辖岩内,传为杜氏、葛氏两姓族长率众纠集乡兵在此以抵御山寇,故名杜葛寨,并勒此三字于岩壁。后以隐士居此,杜绝车辖之意,改称杜辖寨。寨门由石块砌垒而成。古代乡民则以谐音的俚语题其门额:“土国在”,寓意于“乡土之国永在”之意,石寨门至今犹存。
不二门
为杜辖寨中最核心、最坚固的关隘,是寨堡最内层的关守,也是武夷山古崖居群的著名崖居之一,位于杜葛岩的北端。奇特的岩顶横空而出,伸出约8米远,形似巨鳄的上腭,“下腭”下端则涧谷幽邃,深不可测。整个山形好似裂嘴呲牙的鳄鱼大口。岩居者在岩腹的深凹处砌石为隘,上接横空而出的“上腭”,下抵突兀的“下腭”,形成一处长约6米、高约5米、厚约70公分的寨墙,中留寨门,额曰:“不二门”,意即只此一门,别无他门。“不二门”涧谷高深,中架一根独木,古之岩居者和今日的探险旅游者只能跨木挪臀而进。
会真洞
均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杜葛岩的岩麓。由于杜葛岩的岩巅倾覆外突,岩壁敛腰内缩,因而沿岩麓形成一条狭长的洞穴。洞穴内壁敞亮,为岩居的好处所。
杜葛岩
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位于梧桐窠之北。登上岩巅可以远眺武夷山市区。相传古有杜氏、葛氏两姓隐士举家迁此遁世,故名杜葛岩。山隈垒石为门,入径绝幽,岩壁丰上敛下,绵延数里。岩麓有一块横卧式烛火形的小茶园。茶丛碧绿,四季长青。夹以竹树、清泉,清幽静绝。岩腹嵌空,风雨不侵,古时道人名之为会真洞,又称下洞。循石磴登蹑盘折而上,则为上洞,又名小有洞。山民称,此处可杜绝车辖之喧嚣,故通称为杜辖岩。小有洞又叫景阳洞天。明万历八年(1580),道人程常静在此建吕仙亭,凿岩壁为龛,供奉吕洞宾。又建会仙楼三间以祀玉皇诸仙。亭、楼之侧,配建云水楼、静圜室。其炊餐处镌石称飞霞岩,取“茹芝饮霞”之意。浦城籍的司丞吴中立也于此时隐居岩中,勒“景阳洞天”于岩壁,命名其居室为“养恬庵”。岩壁还勒有明朝张元忭《杜辖岩访吴公度》五言古诗一首。
放生池
面对大佛,原为一泓溪潭,辟而成为放生池。
通天岩
均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通向天心永乐禅寺的山间公路的右侧。三座峰岩的岩麓交汇之处有一块平旷谷地,人们视之为天心永乐禅寺的露天前殿。三岩分别从背后左右三维方向拱卫着巨型雕弥勒大佛后;方是通天岩,寓意为顺此佛路可登西天极乐国。青龙峰、白虎岩则左右护卫,俨若两尊金刚神气势恢宏,宛若天成。
达摩洞
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巨佛岩雕的左外侧,即青龙峰的峰麓岩壁处。洞可容纳十余人,供奉达摩祖师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