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清朝的闽北人蒋蘅还写了《晚甘侯传》,在他通篇用了拟人化写法的文章中写道:“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崖居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诗经》中说:“谁谓茶苦?其甘如荠”,不仅为其取名如此雅致,更喻之为“君子人也”。在古人那里,“君子”该是很高的赞赏了。
名山与好茶历来是文人雅士的宠爱之物,武夷山两者兼而有之。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武夷山正式建崇安县,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和武夷岩茶被更多的人所仰慕,尤其宋朝南渡之后,到武夷山游览、讲学、隐居者日盛,文人墨客、释家羽士纷至沓来,名人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论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也因此日益兴旺。民国时期的《崇安县新志》就有过这样的记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武夷山一时成为名人云集之地,名人至此,必游名山、必品名茶,必留名篇。如此,就难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了。可惜我们是在千年之后才到了武夷山,没赶上那热闹。好在仍可以游名山,品名茶、读名篇。我们读到了范仲淹的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还有苏轼在他的《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尤其是理学大事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曾经在这里从学、著述、讲学、生活了近50年。他在这里不但常常聚友品茗,一时兴起,这位一向审慎严谨的老夫子也自携篓筐到茶园采茶,并以此为乐。他在《茶坂》一诗中写道:“携赢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心寒,跏趺谢衾影。”在武夷山,我们更加羡慕古人在这里如神仙般超脱自在的日子。
由于宋代文人的大力渲染,武夷岩茶声名赫赫,由此也成为地方官员进京争宠、贿赂“京官”的“土特产品”。因此,武夷岩茶已经悄悄进入宫中皇室。到了元、明两朝,武夷岩茶在京中由暗处转为明处,成为朝贡之品,为皇家所用。
为了向皇室供应高质量的御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在这里,每年必须精工制成龙凤饼,沿着驿站递送到当时称为大都的北京。当时御茶园的建筑巍峨华丽,完全按照皇家的规格模式设计和建造。据说在园内有一口通仙井,十分奇异,井上建有龙亭,叫做通仙亭。井旁建有喊山台,山上建喊山寺,寺中供奉茶神。每年惊蛰那天,御茶园官吏和地方官一定要亲自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宣读祭文之后,鸣金击鼓,鞭炮齐鸣,红烛高烧,茶农拥集台下,齐声高喊:“茶发芽喽!茶发芽喽……”在响彻山谷的回音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为奇异。因此茶农们也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
武夷贡茶鼎盛于元朝,元灭明兴之后,贡茶制度仍沿袭前朝。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由于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败,茶叶衰落,武夷岩茶免于进贡,御茶园前后经历了225年。从武夷岩茶的发展角度上说,它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由于御茶园的悉心栽培和对贡茶的精工制作,使武夷岩茶的品质益精,影响日大,奠定了武夷岩茶高贵正统的地位。
自宋朝之后,武夷岩茶所达到的鼎盛程度,为后来晋商能够在武夷山大量贩茶、晋商万里茶路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5.碧水丹山的岩骨花香
山水是有灵性的,正所谓地杰人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人喻茶,茶亦分品,而武夷山的茶有君子之风,为何?当我们走进武夷山云雾缭绕、如梦似幻的云窝,登上尽揽九曲之胜的天游峰之后;当我们从九曲放排,一曲登岸,游过如长长画廊般的碧水丹山之后;当我们走进九龙窠,看到那些岩侧罅隙之中生长着的丽影秀姿的茶树,尤其看到有武夷岩茶茶王之称的大红袍母树之后,便顿然觉悟了。
我们是在一个云雾淡淡的上午,随络绎的游人一起走进云窝景区的。云窝位于九曲溪的五曲、六曲。云本来是天马行空、来去自如、飘忽不定的,但是在这里却有个云窝,所谓云窝就是云生、云戏、云隐、云息之处了,这里就是云的家。云也有家,这种说法并不虚,因为在九曲溪畔,有许多山石岩洞,由于湿度与温度适宜,确是常年云遮雾绕,片片白云与青山绿水相生相伴,有如仙境。
在云窝景区有一天游峰,从名字的字面上看,应该是有上天一游的神仙境界了。我们沿着上山的八百多级磴道,与摩肩接踵的游人一起迤俪而上。天游峰海拔408.8米,相对高度215米。登临天游峰,可以饱览如长长画卷一般的九曲溪全景。东面是一至三曲,正面是四至六曲,远处是七至九曲。极目远眺,“山耸千层青翡翠,溪流九曲碧琉璃。”溪山胜境,一览无余。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登临之后曾慨然而叹:“其不临流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若有缘,天游峰最壮观的景色应该是晨曦日出的云海奇观。雨后乍晴,日出时刻,山谷之中,云海茫茫,风吹云涌,起伏翻腾,如大海波涛,汹涌澎湃。一座座秀美的山峰,漂浮在云海之中,沐浴在阳光之下,恍如蓬莱仙岛、玉宇琼楼。若在此时,还会有谁会不觉得自己是神仙呢?
到九曲放排,顺水漂流,已经是下午了。在九曲码头,用卡车从一曲拉回的竹排再回到九曲溪的水里。这种竹排是用当年生的大毛竹捆绑而成的,两张竹排并在一起,可以乘坐6名游客。为我们撑排的是兄妹二人,妹妹在头,哥哥在尾,两人全部传统的蓝色裤褂,一顶大大的草帽遮住了妹妹大半个秀气的脸庞。与大多数艄公相比,兄妹二人的话语不多,只是到了重要的景点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看到许多竹排上的艄公都是一男一女,据说大多是一家人,有兄妹,有夫妻,也有情深意切的恋人。在这里,自古就有许多好听的山歌:哥唱山歌妹妹听,九曲潭水清一程。阿哥好比武夷峰,妹是那九曲绕哥行……
九曲溪碧水清流,澄澈见底,水中的鹅卵石五彩斑斓。排在水中行,人在水上漂,撑排的兄妹竹篙点在河石上有节奏的声音一路相伴。感受着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心被这九曲溪流濯洗得异样地激动,更有两岸的美景目不暇接。九曲双狮戏球、孔雀开屏;八曲峰回水转,双乳(峰)高耸;七曲三峰连叠,斜插碧空;六曲巨岩垂布,仙掌留痕;五曲豁然开朗,丹崖碧翠……更有架壑船棺与虹桥板的诡异和圣踪仙迹的神秘。最具标志性的是二曲和一曲的玉女峰与大王峰。
九曲溪边亭亭玉立的玉女峰是武夷山最典型的单斜柱状山峰,也是武夷山三十六峰中最挺拔娟秀、光洁窈窕的峰岩。海拔313米,相对高度131米,仿佛一位临溪凝神的玉女。据说至尽还是一座无人能登临其巅的处女峰。宋代曾有人以诗赞道:“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玉女容。”
大王峰雄居九曲溪口,海拔526.8米,相对高度330米,他如擎天巨柱,雄伟威严,因其“具王者威仪”而获“大王”称号。“大王”的巍峨与“玉女”的娟秀恰似天成。因而,人们也自然地为他们演绎了一个通俗的爱情故事。
九曲溪是个蕴大美于山水、生激情于胸怀的绝佳之境地,面对如此美景,就连老夫子朱熹也不能不纵情动容:“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古人是在一曲登舟,逆流而上,所以老先生的《九曲棹歌》是从一曲唱到九曲,每曲一首,外加第一首小引,共十首,至今依然情韵袅袅,余音不绝。
到了武夷山,生长着如神树一般的六株大红袍母树的九龙窠,是一定要去的。大红袍在武夷山有“茶王”之冠。相传在古时候,有个书生晋京赶考,经过武夷山时,因饱受风寒,腹涨如鼓,生命垂危。天心永乐寺僧见状,施以武夷岩茶,喝下之后,果见奇效,书生很快康复,还感到脑子格外清醒、灵敏。大比之期,高中状元。不久,他回武夷山谢恩,带回一些茶叶。回到京城,恰遇皇后腹涨如鼓,疼痛不止,太医束手无策。状元拿出武夷山的茶叶,向皇上奏明此茶的神奇功效。皇后喝了这茶,立刻止痛消涨,沉疴祛除。皇上龙颜大悦,命状元赴武夷山谢茶、赐封。状元再到九龙窠,将自己的大红袍盖在茶树上,虔诚拜祭。揭袍后,茶树焕发出耀眼红光,“大红袍”由此得名。
事实上,大红袍是以嫩叶成紫红色而得名,是一特殊名丛。武夷山的茶叶大多以茶树的名称来命名,采于什么茶树的茶叶就叫什么茶。如采于肉桂茶树的成品茶就叫肉桂。一个品种是要形成一定数量的,那些数量上很少,也形不成批量的,只能依个性特征命名,称之为名丛、单丛。大红袍的珍贵也正是因为它的奇、它的少。据说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政府曾派军队在这里看守。如今所说的“茶王”大红袍,就是指生于九龙窠岩壁的6株母树所产、年产量仅有2000克左右的成品茶。1997年,在香港拍卖会上,以每公斤136万港元的高价出售“大红袍”25克,2004年,在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20克“大红袍”拍出了20.8万元的天价。
比黄金要贵出上百倍的“大红袍”,拥有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九龙窠的峭壁上生长着的六棵大红袍母树,已经有340多年的树龄了。走进九龙窠景区,这是一条幽奇深邃的峡谷,峡谷的两侧,有左五右四九座长条状单面山依次排列着,那些由整块巨石形成的岩峰,漆黑如铁,仿佛九条将要腾飞的巨龙蓄势待发。崖壁间有涓涓的溪流不与游人语,静静地流淌着,仿佛对熙来攘往的人们早已司空见惯。在蜿蜒的小路旁边,是一小片一小片连绵不绝的茶园,每一小片,都是一个单独的品种或名丛、单丛,叶片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有不同。一路下来,那就是一个武夷山的岩茶博物馆,一个茶树的王国。我们早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品种了。也许只有细心的茶农和茶叶专家才能对它们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样分得清楚。
据说许多武夷岩茶的名丛就生长在九龙窠峡谷两侧的悬崖峭壁上。走过悠悠曲径,眼前豁然开朗,我们终于看到崖壁上那六棵大红袍了。许多游客在这里驻足观望。那一丛长势茂盛的茶树,虽然已经有三百多岁了,但并没有一丝老态,也不高大,距离地面并不远,崖壁的外侧有一段矮墙加以保护。看似一丛普普通通的灌木,并无奇异之处,也许这就是大贵无奇吧。
在一粗犷恰似天然的石柱上有《大红袍记》:“茶树饮露沐风,日晒雾浸,枝干粗拙,叶型娥眉,芽色紫红。这就是大红袍母树,在此已经数百余年了。本是平常之物,坚持得久了,使岩骨花香成为神灵。今母株高在,石台如同佛龛,六株分列,坐若圣贤……”
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能如此神奇,完全是武夷奇山秀水所孕育润泽的结果。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方圆70平方公里,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组成,山回溪折,有“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之貌,茶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18℃~18.5℃;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山间常年云雾弥漫。
《茶经》称茶山之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所以多烂石、砾壤。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的恩泽,聚山水之灵气,也就难怪它有“岩骨花香”的仙姿神韵了。(本文部分图片由武夷山市旅游局余泽岚拍摄提供)(编辑:大可)
摘自:《旅游纵览》2007年01期作者:王海津 潇 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