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台湾著名学者池宗宪
初识池宗宪,就分外觉得他很随和,我们就着一处茶桌和茶凳,他很自然聊起了茶。
2000年他平身第一次叩访武夷山,2002年创作了一本《武夷茶》,他是这样解读武夷茶:武夷茶有很深底蕴,她的清、香、甘、活有起、承、转、和之势,喝这样的茶能让人深邃。不仅是物质方面享受,更是精神层面的,武夷茶从舌尖、舌背到喉咙,像一位博士深厚的研读过程。
武夷茶的“流光溢彩”
武夷茶百年史料的文本记录,有活现的影像!有岩韵光谱!有它在异域文化渗透的感染力,有它造就出的中西混杂而富美的趣味!武夷茶最有趣的是有变数,而这最符合当下。
武夷茶延伸出红茶文化,盘踞西方品饮主流三百年不衰。今日在两岸三地,红茶和咖啡一齐卖,在星巴克、西雅图以及咖啡店里,两款饮料相容并立。而可惜的是,由武夷红茶进出而成为东方尤其是两岸三地华人品茗极品的武夷岩茶,却未见立足之地。
半发酵的武夷茶,在岩岩峰峰产地里,孕育出多彩多姿的“花”名,赋予武夷茶的历史无垠延伸的情事,实在令人回味!人们可用细品慢嚼去领略她背后的况味和源源不断的甘甜活韵。
武夷茶的老茶客
池宗宪,也可称他老茶客,是因他自幼即跟着捡茶的母亲认识了茶,从此痴迷上了中国茶文化。
虽然他有二十多年传媒工作经验,由记者到总编辑,却始终不改爱茶本色,喝茶一喝就是二十年!
他说,写茶是他对自我的肯定。在茶艺馆里,在茶山,在茶的史料堆里,遍寻茶踪。茶给了他无穷灵感,先后出版了《台湾茶街》、《铁观音》、《武夷茶》、《普洱茶》、《我的第一本泡茶专书》以及《一杯茶的生活哲学》等30多本论茶专书,每本都以茶命名,每本都记录了他对茶的肺腑之言,可见他爱茶心切。
而他最钟爱的是武夷茶,五次到访武夷山,都是一种怡然自得的姿态,与武夷山许多茶人茶企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这样,他成为武夷山的老茶客,对武夷茶的林林种种,历史风云,再熟悉不过。
缘分到了,人就会找茶,茶就会来找你,茶对了,人就对了。他讲起了传播在海内外武夷茶的茶事。在香港“叩访”到了60年代的武夷茶,至今仍保存完好,他很自豪将沉睡百年的武夷茶照片给我们一同分享,他如获至宝,可叹息当时武夷茶不受重视;在巴黎一家茶行,他又看到武夷茶的外销包装,并写有“本茶庄主人亲赴武夷山精挑、烘焙武夷茶”字样。诸如此类,都在表明武夷茶当时风靡海内外的痕迹。
武夷茶的变数最迷人
武夷茶名声四起,销量虽然起来了,大家都在喊文化,可茶文化如何使用?却浑然不知,这很可惜。武夷山有两千多家茶商茶企,品牌林立,然而没有几个将武夷茶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多都是在游走文化,不能认清茶文化特质。
他关心武夷茶,因而也给武夷茶前景提出了导向性建议,“武夷茶在中国茶历史上占有一片天空,其历史悠久,制作独特,分类复杂,其它种类茶望其项背。我在二三十年代,就有意识收藏武夷茶的文化古迹及文物,我家现存有‘一两黄金卖一两茶’的锡罐,并标注‘天心岩大红袍’,可见,武夷茶文化历史之悠久,价值不斐。所以,武夷茶企应该深挖茶文化内涵,而不是注重外包装,以泛泛表象方式处理,当然时代在进步,茶的表现方式也要创新。
在匆忙之余,池宗宪先生用一句话总结武夷茶,“武夷茶最迷人之处在于变数,符合当下。某个企业做的茶叶要是符合某种茶本身的文化,那就摸透了这类茶的正味了。”这似乎很深奥,可仔细品品,先生说的如是。(周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