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素英(左一)在揉捻
因为对手工茶感兴趣,还因为可以从做手工茶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幸福,武夷山“80后”季素英实现了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置换:从体育院校毕业生到制茶师。
茶叶是有生命的。不管是在树上、制作过程中,还是在品茶人用水滋润它的时候。季素英将做茶视为与另一种生命交流、互动。“每个环节都去体会、去感受,茶叶的每一次细微变化,都会让人产生幸福感。”22日,武夷山市其云岩茶有限公司负责人季素英说。
季素英家世代种茶,她从小就对茶叶感兴趣。2003年,从外省的一所体育院校毕业后,季素英便开始了与茶“亲密接触”的旅程。“手工做茶,会让茶叶更具备个性。”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季素英的旅程是在对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学习、探索上进行的,这也使她的前行更加艰苦。
手工做茶很耗体力。很多男制茶师做完一天茶后,感觉比跑一次马拉松还累,何况季素英还是一名年轻的女性。“光说摇青,没有一年摇青不会把手摇破皮。”季素英说。还有那温度在260到300度之间的炒锅,一个小小的错误姿势,就会给手带来很大的伤害。
得益于生长在武夷街道黄柏这个产茶大村,家家户户都种茶、做茶,制茶师傅也比较多,2003年至2006年的做茶季,季素英每年重点学几道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工序。边学边做、边做边问,直到2007年,她终于学完了整套工序,开始自己尝试着做茶,虽然制优率不高,但可以品尝到自己做的茶,那份成就感足以让季素英开心不已。
随着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茶叶已实现机械化生产,传承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显得尤为重要。多年之后,季素英还记得师傅叶启桐收她为徒时的情景。那是在2009年,季素英正在黄柏村的一家茶厂里摇青,尽管摇破了皮,可手上的活仍在继续。从1斤半茶青开始摇,不时加茶青,加到后面,水筛上的茶青足有七八斤重。季素英将这些茶青全部摇到一定程度后才休息一小会儿。适逢叶启桐到这家茶厂了解做茶的情况,看到季素英在摇青。趁她休息,叶启桐询问了一些情况后,感慨地说:“做手工茶很苦,很多年轻男人都不一定愿意承担起传承传统手工制茶的担子,没想到你一个女孩子竟然有这份毅力。”自那天起,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之一的叶启桐对季素英倾囊相授。
“产业要求有规模有标准,但文化要求个性、独特和差异。”叶启桐说,武夷茶价值的提升,得益于对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坚持传统制作技艺,保持个性化发展,可以为不同口味和喜好的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他欣慰地说:“很高兴有年轻人愿意吃这份苦,愿意对制茶技艺进行传承。”
如今,季素英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制茶师,经营的其云岩茶有限公司坚持每年生产一定量的手工制作茶叶。她不仅指导公司里的制茶师,而且陆续培养了武夷山市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的一些对做茶有兴趣的学生,多名学生参加一些制茶技艺比赛获得了好名次。
对爱茶人来说,能喝到一泡好茶是幸福;对季素英这名女制茶师来说,能做出一泡好茶是一种幸福。“坚持做手工茶,只有更多的亲身实践,才能对茶有更深的理解,也就更容易从中获得快乐、获得幸福。”季素英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