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茶文化经济研究所成立以来致力于武夷茶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图为研究所成立仪式。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常凯松(右二)到武夷山调研武夷茶业发展状况时,与著名茶业经济专家、武夷学院校长杨江帆(左一)在探讨。
在北京举办的“汉语之夜”涉外活动中,武夷岩茶作为礼品赠送外国使节。图为外国驻华使节正在品武夷红茶。
茶山染绿,茶歌飘逸,四月的武夷是一方茶意盎然的天地。
昨日,福州,著名的茶业经济学家、武夷学院校长杨江帆提交的茶学本科、专科的八个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在评审会上,获得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与通过。这标志着这八个教育部批准的专业,今年9月份即可招生,其中的茶文化与经济本科专业是我省唯一的培养茶业通识人才的全新专业。
还有一个更令人振奋的消息:武夷学院申报的海峡茶学院暨海外游学基地项目,已经被国家有关教育主管部门接受,进入初步研究阶段。这是一个武夷学院与台湾高校合作办学的构想,目前,该项目已经引起了台湾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协会的重视,武夷学院方面已经与该协会秘书长达成引进合作办学伙伴的意向,近期,台湾屏东科技大学与大仁科技大学将派员前来考察洽谈。
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序曲”都被纳入一个更宏大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交响乐章”,那就是由杨江帆团队经过三个多月的规划,在4月1日正式推出的《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的建设规划》。
4月3日,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已就规划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可将项目作为茶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加以扶持,请组织有关同志论证一下,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这将是一场文化力经济的盛宴,也将是茶文化经济的一次空前实践,它将整合武夷山现有和将开发的各种资源,为闽北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推力。”杨江帆雄心勃勃地说。
这个“致力先行”的规划,并非空穴来风,在它的背后是福建省已经敲响的“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区域经济软实力”的阵阵“急剧鼓点”,大武夷茶区集悠久的茶历史、丰厚的茶文化积淀、优质的茶叶品类、众多的茶机构、发达的茶产业于一身,《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的建设规划》正是呼应了这些“鼓点”。
在规划编制中,省市有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由张家坤担任会长的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发挥通晓两岸茶事的优势,给出了不少视角独特的创意;南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建光担任了整个规划的总策划,南平市与武夷山市的文化界、茶业界的研究者、学者都积极参与规划团队的工作。春节前夕,南平市委宣传部领导就与杨江帆专题商议此项工作,2月2日,张建光主持会议,专题研究编制工作。会上,明确了编制《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的建设规划》的意义、定位、架构、组织机构,每个项目均以“立足武夷、辐射闽北、勾联闽台、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指导思想,体现了规划的深远内涵。众人建言献策,各界集思广益,勾勒出这个宏大的规划。
六大板块拼出文化力经济版图
“这将是一个跨度十年的区域经济发展计划,预计总投资将达到15亿元,以茶业产业集聚为特色,它将为武夷茶业在全国的经济版图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还将打造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杨江帆对整个规划做了个粗略的描述。
作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我省重点学科茶学科带头人、北京大学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浙江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杨江帆在全国率先开展茶叶经济学研究,文化力经济是他近年致力开拓的新领域,茶文化力经济更是他在茶业领域选取的独特研究视角。
这个杨江帆团队借“茶文化之力”描绘出的闽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新图景包括六大板块、十个具体项目,分别是:国际茶文化博览城板块(包括中华茶博园、世界茶文化艺术博物馆、《印象·大红袍》大型山水茶文化实景演出);茶叶现代服务中心板块(包括国际茶业会展中心、国际茶业电子商务平台、武夷国际茶贸城);海峡两岸茶文化经济教育与国际茶文化交流板块(包括海峡茶学院及国际茶文化交流培训中心);国际茶养生与茶文化生态旅游板块(包括大武夷茶文化旅游线路建设、武夷国际茶文化养生馆);茶叶精深加工科技园区板块;世界茶文化主题公园板块。
整体项目的三阶段时间表是:2009年至2012年为第一阶段,立足武夷茶业现有基础完成本项目的布局工作;2012年至2015年为第二阶段,完成十个项目的主体工程,并使之发挥效益;2015年至2019年为第三阶段,对整体项目运作进行完善与提升,推广营销“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的城市理念。
“其实这其中有些项目当地政府已经开始实施,有的已经建成,而我们的规划正是把这些已经有的资源,或将来要开发的资源,用文化力经济这条金线再度串了起来,组成了一个系统的规划,可以说是对武夷山茶业经济发展思路的颠覆性的重组。”杨江帆说。
山还是武夷山,溪还是九曲溪,茶还是武夷茶,只是这山、水、茶的组合已经被包装进了“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的精美礼盒中,散发出经济效益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