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茶史茶俗 >> 正文

 


乌龙茶诞生记


发布日期:[08-03-03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来源:邵长泉

--------------------------------------------------------------------------------
从药用到解渴,从家用到入贡,从牛饮到品味,从煎煮到冲泡,人类通过不断改进茶的饮用方式,以炫耀自身发现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而乌龙茶的发明和利用是一次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演进,是人类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一个深深印记。因为甘浓郁馥、经久耐泡的乌龙茶为工夫茶提供了“有米之炊”,为茶道的形成与传播创造了物质条件。而工夫茶作为茶文化的显道表法之具,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乃至大半个世界的饮食文化和生存方式,进而影响着人类的人文进程。

那么,这个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创举为什么会诞生在武夷山呢?这跟那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当时开明的政策背景、以及那里悠久的制茶技术积淀有着必然的关系,是天时、地利、人和因缘和合的结果。

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独特的地理环境

南朝文学家江淹曾以“碧水丹山”描述武夷山水之胜,以“珍木灵草”形容武夷茶之珍贵,可见武夷山自古产茶。“丹山”,即丹霞地貌,点明武夷山的地貌是因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其巨厚的红色砂、沿垂直节理发育的砾岩层中,长年储蓄着丰富的水分和矿物质。正如陆羽《茶经》所说的“上者生烂石”,武夷山烂石般的丹霞地貌为茶树生长创造了绝佳的地质条件。“碧水”,即指武夷山中清澈无污染的九曲溪和交错纵横的山坑水涧,它们为茶树提供充足的水分。武夷岩茶的主产区就是分布在著名的“三坑两涧”流域。

清代蒋蘅在《晚甘侯传》中说武夷茶“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回出尘表。呼吸之间,清风徐来,相对弥永,觉心神倍爽,顷滞顿消。”“月涧云龛”、“倚岩据壁”指的是武夷山深谷高崖、坑涧参差、云雾缭绕的地理特征,“茹露饮泉”则说明了茶树通过叶脉和根系吮吸山水的养分和天地的灵气,而成就自身“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高贵特质,为制作香高味醇、持久耐泡的乌龙茶蓄积了足够的能量,满足了制作乌龙茶苛刻的选材标准。

罢造龙团,改贡散茶——开明的政策背景

农民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深知农民的艰辛,为体恤民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下令罢造先朝“龙团凤饼”(团茶),改以散茶入贡,以减少茶农为制茶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明史》记载:“其上供茶,天下贡额四千有奇。福建建宁所贡最为上品,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旧皆采而碾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太祖以其劳民,罢造,惟令采茶芽以进,复上供户五百家。”此举虽然适当减少了制茶的工作量,但散茶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既要色好、味香,又要保持自然的形态,且要经久耐泡。于是制茶的人往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改良制作工艺,从而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尽管如此,这一开明的政策,为武夷山的茶农、茶僧们提供了广阔的研发空间。他们历经了200多年挖空心思的钻研、不厌其烦的试验、精益求精的改进,度过了乌龙茶诞生的漫漫前夜。

名山僧占多,禅茶本一味——特殊的人文背景

自古名山多隐士,明末清初的武夷山几乎成了反清复明志士的家园。抗清名将、诗人、茶人、理学家黄道周、中书舍人李卷、南明志士钱澄之、方以智(无可禅师)、画僧石涛、渐江、茶僧超全等纷纷逃逸武夷山中,有的在山中卜筑隐居,有的在山中短暂栖息。他们背负家仇国恨,冲天斗志骤然间寂灭,报国热情转化成了感恩之心回向给武夷山的山水草木。他们以诗文酬唱、以书画泼墨、以参禅喝茶来实现与自然的对话,倾诉着悲愤和茫然,在山水草木间寻找安慰与寄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奇苑茶业公司淘宝网店二维码

奇苑茶业公司微信号

(奇苑公司微信号及公众微信号)

(登录微信后,请在微信的“发现---扫一扫”)

【更多武夷山茶叶新闻】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