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1818&page=1
早闻福建武夷山,奇秀甲于东南,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流萦回其间,乃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更是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中最珍贵、也神奇的品种——大红袍,其制作工艺及习俗,亦被评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喜欢上“清味通宵在,余香隔座闻”(李虚已《建茶呈使君学士》),“天与君子性”,“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啜过使知真味永”(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的岩茶之故,对武夷山自然产生了向往之情。
探访武夷山大红袍“牛”人
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观众们也跟着那位了不起的晋商乔致庸,到了武夷山,也对武夷山岩茶有了个初步印象。据说,立即就有头脑灵活者,将访茶一项纳入了武夷山旅游的项目,并做为主打,据说收效甚佳。
不过,跟着旅行团做蜻蜓点水式的到此一游,我没兴趣;做背包客手持功略边走边探,也煞是辛苦,况且时间不够充裕,也根本享受不到背包客独有的悠闲。最理想的,莫过于有个熟识当地文化的向导,陪同前往,将行程安排妥当,并充当解说员。根据我的经验,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必然可遇不可求。
所以,当茶友林老板说,想在5月初武夷山采茶制茶的时节,组织一班茶友们来一次访茶之旅时,便立即附议,并交代届时要算上自己这一份。
何故如此积极?皆因林老板虽系福州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却曾在武夷山居住三年,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更熟悉武夷山岩茶。他与国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武夷山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茶人陈德华老人私交甚厚,可带我们去探访这位武夷山的大“牛”人,一窥大红袍的制作过程。
清新的茶叶之乡
一番准备,5月中成行。看来忙人居多,最后一行仅四人:林老板、年轻却精于茶和红酒品评的小顾、摄影师小猫和我。这个小团体的共通之处,就是爱茶,并且不同程度地爱喝武夷岩茶。
从上海到武夷山的火车,只有两趟,一趟是中午出发,一趟傍晚出发,抵达的时间,分别是晚上11点多和第二天凌晨4点。我们自然选乘了中午出发的那趟车。
那时“5.12”刚过,火车行至江西境内上饶站时,见对面停着一列军列,载有各种汽车装备,还有士兵从窗口探出头来,跟我们这边对望。想是被派往地震灾区赈灾的士兵了。
夜半时分抵达武夷山站,打了的士去往市郊的桃园酒店。一路上车窗大开,呼吸到的空气,跟半日前的上海,有着明显的不同。新鲜,而且带着一股子清甜。抬头望天,久违了的星光灿烂。
安顿下来,方觉饥肠辘辘。好在酒店附近的排挡尚未打烊,没想到此地的口味既咸又辣,不像福建菜反倒接近江西菜的口味。
次日一早,林老板带我们从酒店出发,笃笃定定地步行一小段路,就到了陈德华老人家中。一路上,这才发现,有许多小楼的楼顶,都竖着茶叶作坊的招牌,果然是来到了茶叶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