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武夷山大红袍 >> 正文

 


大红袍文化现象


发布日期:[08-08-23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我在武夷山多年了,但与茶界接触无多,也不谙茶道。由于从事旅游文化工作,自然避不开武夷岩茶了,长久以来,“大红袍之谜”总是个心中的困惑。日前有幸拜读了陈祥龙先生《探寻“大红袍”之谜》大作,心有触动,思路渐觉明晰,于兹诉诸文字,只求为武夷红火的茶事“捧个人场”。
  我觉得,要想驱散“大红袍”问题的团团迷雾,得从宏观上把握。我提出一个“大红袍文化现象”观点,这是个人的一己之见。我归纳“大红袍文化现象”包括五个方面:即大红袍商标、大红袍故事、大红袍摩崖、大红袍母本真身、大红袍文化遗产传承。对此五个方面一一试做分析,以请大家指正。
一、大红袍商标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所谓“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崇嘉”——武夷人都知道,无庸赘述。
  近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为扩大武夷茶的影响,拓宽市场,已将“大红袍”作为武夷茶的品牌推向市场,这无疑是明智之举。武夷茶有近两百个品种,本地人没有十年八载时间也弄不清楚,更何况域外之人。我常住福州,福州距武夷尚不足四百公里,不少文化人甚至不知“水仙”、“铁观音”、“肉桂”即是乌龙茶,遑论一般居民。要卖茶,不可能先给每个顾客上武夷茶文化课!时下,“大红袍,红天下”的广告牌已频现福州以至北京繁华的闹市街头。“大红袍”已从“皇家御用”的“神坛”走下,步入寻常百姓家。大红袍今日才真正跻身于“碧螺春”、“金针银毫”、“福州茉莉花茶”等中国市场消费者熟悉的茶品之列,而且以其独特的品质拔得头筹,进驻北京国宾馆。
  武夷山茶人欣喜地说:武夷岩茶“茶价年年高,销售日日远!”
二、大红袍的故事
  “大红袍的故事”在武夷山市几乎人人均可讲述一二,但却版本不一。为什么版本多多?因口口相传,随意杜撰;因无事实为模版,所以花色多多!
  中国古代,书本文化只属少数有闲阶层,大多数民俗文化靠口口相传,靠村头桥边闲聊胡侃,代代传承。大红袍的故事是宣传武夷岩茶的绝好材料。武夷山下世代流传的这些故事,极大地增加了武夷茶的神秘性——越神秘越好——这即是原始的商品广告要追求的效果。凡中国的好东西,差不多都有“故事”烘托着——中国的“神仙”总是飘在一片“彩云”之上。
  “大红袍”,按字面理解当然是红色的官袍,所以武夷山大红袍的故事均离不开这件服饰,都拿它说事儿。“望文生义”的错误在中国很普遍,极为正常,因为中国是个诗歌国度,在语言、文字的传情达意方面,“借喻”、“明喻”、“暗喻”的文学手法使用过广、过久、过滥所致。
  “大红袍”茶名,其实是指其茶之茶汤的色泽。“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据民国三十一年版的《崇安县新志》载:武夷岩茶名称“宋以后花样翻新,嘉名鹊起。然揭其要,不外时、地、形、色、气、味六者。如先春、雨前乃以时名;半天妖、不见天乃以地名;粟粒、柳条乃以形名;白鸡冠、大红袍乃以色名;白瑞香、素心兰乃以气名;肉桂、木瓜乃以味名。”(见《崇安县新志》第586-587页)大红袍诸故事中有一则是“仙话”,该“仙话”中有一句是说:大红袍被地主豪绅掠去了,不久后他自己“逃了回来,驾着一片彩云,飘飘悠悠地落在了武夷三花峰半壁地半天妖”……这是前人在向我们透漏一些不宜公开宣讲的文化秘密,它是珍贵的史料。
  话虽这么说,但武夷山各种版本的大红袍故事还得继续讲下去,毕竟美丽的传说是武夷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大红袍”摩崖题刻
  先说一个普遍认同的公理:某人家中有件极为珍贵的宝物,则必然是藏之唯恐不秘。不可能放在抽屉中,同时在外面题着“藏宝处”三字。
  大红袍——武夷岩茶之“皇”,世界独有的三株(指当时),无价之宝,竟然放在荒山野岭之上,而且赫然标出物名“大红袍”,唯恐贼人不知?岂有此理!“大红袍”三字之上的茶丛,摩崖与大红袍“母株真身”的秘密耐人寻味。
  这里,提供有关大红袍摩崖题刻的一种推论。“大红袍”作为摩崖题刻是民国三十二年崇安县长吴石仙所书,一县之长,文化人当然了解武夷文化。“大红袍”题刻是武夷山摩崖题刻群体中的一员,必然具有武夷摩崖的一般特征。其特征是“比兴”手法,而且地名、物名、峰名、岩名不题字,一旦题字即非地名、物名、峰名、岩名(新版《武夷话源》中有详尽叙述,在此不再重复絮说)。至于近年的滥觞题刻,在此不予评说。《明清民间宗教》一书中,我欣然发现这样一段话:为了激励起义造反的信众,白莲教《教义》上说“获灭门九族大罪者,死后升九重天,披大红袍”(白莲教,系混合有佛教、明教、弥勒教等内容的秘密宗教组织,起源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教派名称随时随地变化……清代有清水教、八卦教、天理教等名目。清代著名的有嘉庆元年至十年,川楚白莲教大起义等。武夷山虎啸岩亦曾是明清农民起义山寨,在著名的“虎啸八景”中就有白莲渡一景,此名称之义是一过此渡就是造反起义的地界了。)我认为,上述引文中“大红袍”的语意最符合县长吴石仙题字时的由头。1942年前后正是战乱动荡时期,作为一县之长,不堪兵匪官绅对武夷岩茶的巧取豪夺之扰,题刻“大红袍”以转移视线,保护地方名产之根脉,无疑是必要之为,睿智之行,大义之举。当然,这一行为也有“欺上瞒下”之嫌,但为了治下黎民百姓之利益,也是值得的,即使危及个人身家,那有何防——“死后升九重天,披大红袍”嘛!
  话又说回来,“大红袍秘密”在武夷山市素来就是最高机密,能知其奥者不足三五,而且口风极密。直至武夷景区开放初期,九龙窠一带尚不能容许境外游客随意进入。据说,当时有导游碰了这条“高压线”,还被公安部门追究……听说那些年国际市场上茶叶竞争激烈,武夷茶在当时没有发挥其优势,曾经受挫。外国茶人窥视武夷大红袍者有之,为此,“防人之心不可无”。
四、大红袍母本真身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涉足旅游教学工作,有一次曾与几位年轻朋友到景区游览,踏勘导游线路。走出天心庙地界,于一坡道边发现有一精心用石板铺就的曲折光洁的小路蜿蜒直达三花峰趾,见一铁门挡在山峡洞口,两墙岩壁间有石阶登顶,越高越窄,半途路断。我们推开虚掩的铁门,好奇地拾阶而上,尚有丈余距离达顶时石阶没了,要两臂左右撑持,手脚并用,吃力攀登,年轻敏捷者勉强可上,身体转过岩壁,豁然一方小平台,可站八九人许,有两三株葱郁的茶株,笑傲苍穹。我有恐高症,两股战战,不敢移动,纵目远眺可清晰地看到九龙窠“大红袍“摩崖……下山后,我暗自揣度:几棵茶树价值几何,值得为其铺设石板路,安装铁门?我油然想起一句幽默的古语“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没有偷!”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奇苑茶业公司淘宝网店二维码

奇苑茶业公司微信号

(奇苑公司微信号及公众微信号)

(登录微信后,请在微信的“发现---扫一扫”)

【更多武夷山茶叶新闻】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