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村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夷山市又增添了一张通向世界的“国家名片”,也引发了对下梅文史精品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深度思考
今年9月16日,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全国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并于11月12日在江西赣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夷山市的下梅村名列其中。荣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这是下梅村有史以来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武夷山又取得一张通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武夷山市区6公里,村落面积2.2平方公里,2500多人口,住户居民500户。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隋朝有了村落,宋朝有了里坊,清代形成街市。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0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旧巷与民谣、山歌、龙舞、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下梅村能获此殊荣,得益于下梅村的先民一千多年来的艰苦创业,数十代人共同营造了风水意象鲜明、民居建筑风格一致、家居生态和谐的村落景观,留下了千百年来一直驱动着民间习俗行为的村野文化,也留下了武夷山惟一的清代茶市古街,古村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至今依然完好。
下梅村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成功,并不是说就此一劳永逸。根据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名镇名村实施动态管理的部署,将对已经公布的名镇(村)的保护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和监督;对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原因,致使历史文化名镇(村)已经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将撤销其称号。可见,武夷山要保住下梅村这个国家级的品牌,还有大量的保护和规划管理工作要做。为让下梅村更好地利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这一品牌优势来发展旅游业,下梅村必须对其村落文化景观资源先予保护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下梅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
为此,武夷山市文体局于11月26日,在下梅村标志性建筑的邹氏家祠内,邀请了武夷学院的一些专家学者和市政协民盟委员,组织了武夷山乡土文化研究工作者举办了一次以下梅村文物保护为主题的武夷文化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全社会都要有这样的认识:保护第一,开发第二。
村落景观资源需要保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到什么程度,所产生的旅游经济效益就会提升到什么程度。这次武夷山申报并获得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中,就有对下梅村清代中晚期遗存至今的茶市风貌(当溪与两街)的保护方案,有对体现武夷山民间斗茶习俗的“天一井”进行保护的方案。下梅邹氏在历史上以经营武夷岩茶为主,与晋商通力合作,使武夷岩茶通过万里征程,到达中俄边境的贸易城恰克图,在茶叶经营史上,下梅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影响,对推动武夷山地区的茶叶贸易起过重要作用。而这些一度辉煌的历史,又与当溪、梅溪的水运离不开,所以对这两条溪流的治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下梅村当务之急就是要保护好当溪,尤其是对当溪水源的净化和汛期导洪、枯期补水的科学调控,对下梅母亲河梅溪原始水位大坝的修复,实施以水养溪、以溪养景的科学管理,尽可能恢复当溪小运河与梅溪的水位持平,以恢复通行竹筏的水运功能。
由于下梅村对武汉大学建筑学院做的总体规划还未实施,而该村村民自1998年以来就被土地建设部门冻结了在村落旧址内盖房的批地手续,村民新居小区建设用地迟迟未定,导致数十户村民想改变居住环境但却盖房不成,有的索性顶风冒盖,于是村落中仍是水泥楼迭出,路巷边上新房频频落成,更大幅度地破坏了原有的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