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乍暖还寒,油菜花的黄,杜鹃的红,一片片地飘着,不声响地在三月里欢笑。牛年春早,山外的春茶已经开摘,该是春忙的季节了,吴三地却隔世寂静。
主人知道我们是慕茶而来的,早在村头等候着。家家户户以茶为生计、为主业,这是地道的茶村,在武夷山并不鲜见。吴三地算是纯粹的茶村。虽然现在村里人家的生计不主要靠茶,但吴三地三百多年的种茶史,全村都种同一品种的水仙、同为吴姓,四周山上与竹林并茂的除了茶还是茶,连房前屋后也错落着水仙,这在武夷山还算罕见。一进村,我们就和农家庭院的二棵百年老枞水仙打了个照面。茶树的生机,被严实地蕴藏在树干的青苔里,可主人的茶盅,却将小村漫长的岁月浸润开了。
的确,吴三地人都是明末清初名噪一时吴三桂家族一支的后人。当冬天还在1681年蹒跚,阳春的明媚已经传递到康熙王朝的金銮殿,平叛云南吴三桂的捷报,预示大清太平盛世的真正来临。而对于逃难的吴氏三兄弟,这个寒冬一如朝廷的利剑,只有这毗邻江西的边陲山壑,地处黄岗山脉屋脊下800米的高度,为他们遮挡霜风,容他们残喘生息。在远离京城的武夷山大自然怀抱里,吴氏三兄弟躲过了不祥之季。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山茶自南宋起兴盛,元代正式列为纳贡之品,制作工艺日臻精进,到清初乌龙茶面世,更加得到朝野青睐。于是,吴氏三兄弟也入乡随俗,在他们安身立命之地种上了纯种水仙,靠茶为生,这一种,就将300多年的岁月温暖与吴家后代紧密联系了起来。昔日的吴三弟,便成了今天的吴三地。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显示吴三地的纯粹之处。远离了权谋漩涡的吴氏后人,真就甘心沦为一介茶农?政治博弈的情仇恩怨,真就在深壑重峦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中影消无踪?……所有的这些都只能是猜测。事实上,他们从此便成了地道纯粹的茶农世家。似乎吴三弟种上茶后,就将原来的瓜葛斩断于武夷山外。他们打点起茶人的本分和笃实,相拥着武夷山的踏实平静,在水仙茶中诠释自己新的人生。不知是吴三地山高日照少、云雾多的地理气候滋润了茶的甘醇,还是吴三弟少了尘世的纷扰、更多一份倾心和勤奋颐养了茶的馥郁,吴三地茶渐渐地走俏市场。岁月如茶,一份精心笃定不尽其中。清朝时“吴记茶叶”便赢得在下梅、赤石码头“免检上船”的美誉。至今说起茶来,吴三地人全无山里人的温吞拘束,言辞、语气和神态写满自信从容。
诚然,吴三地人是应该自信从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