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泽民在武夷山游览期间欣然挥毫(邱汝泉摄) |
|
|
|
这就是当时邓小平看到的“情况反映”(资料图片) |
|
毛泽东手书《如梦令·元旦》(资料图片) |
翻阅武夷山的历史,在近80年的时间长河中,这个偏居一隅的地方,是什么魅力,得到党的三代领导人的直接关怀?是什么情缘,让三代领导人都为之牵挂?是武夷的山、武夷的水、武夷的茶、武夷的文化、武夷的革命、武夷的发展,更是三代领导人胸怀四海的爱民之心。
【红色情缘】
78年前,毛泽东豪情满怀:“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武夷山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位研究党史的学者说,毛泽东与武夷山的情缘洋溢着辉煌的红色。
时间回到1929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后,12月在上杭县古田召开了对红军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会议决定,由朱德率红四军一、三、四纵队出发挺进江西,毛泽东率第二纵队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到井冈山与朱德会师,迫使蒋介石的“三省会剿”计划破产。
在回师井冈山途中,毛泽东途经连城、清流、归化等县,西越武夷山。
其时,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革命如火如荼:1927年底,中共崇安县委成立,1928年9月至1929年1月,党领导了两次震撼闽赣边界的“上梅暴动”,成功建立了崇安革命根据地。1929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在崇安成立,下辖3个营、9个连和1个特务连,拥有500多人,100多支快枪,崇安县委书记陈耿任团长。至1930年1月,崇安县抓住良机,集中红军主力,以连为单位,全面出击,攻城掠地,很快占领了县城北部的大部分乡村,并进入建阳、浦城、江西铅山、上饶等地作战,控制了邻省邻县的大片乡(镇),扩大了崇安根据地范围。1930年5月,成立了县级苏维埃政府,崇安成为闽北苏区的首府。当年秋,党中央决定闽北革命根据地与赣东北合并,武夷山成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后发展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曾两度进入崇安。
崇安如火的革命形势让身在上杭养病的毛泽东十分牵挂和关注,因此,当他率部挺进江西,路经武夷山时,望着莽莽苍苍的群山雪峰相连,行进队伍中猎猎作响的五星红旗格外耀眼,仿佛是崇安旺盛的革命形势展现在他眼前。虽然有群山、雪峰相阻,但阻不断崇安革命党人追求真理和革命的决心。此时正值1930年元旦前后,毛泽东触景生情:“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首《如梦令·元旦》不仅写出了红军行动的果断,写出了毛泽东对崇安革命根据地的了解,更写出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勃勃生机。
毛泽东与武夷山的情缘,还可从他3年后在遭受王明路线排挤时,仍向人打听崇安苏区革命斗争情况得到印证。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撤销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让其回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作。时任红十二军36师师长的张宗逊12月奉调由邵武去闽西就任十二军军长,路上,张宗逊取道长汀,登门看望了遭受排挤、在长汀休养的毛泽东。毛泽东由于无法及时得到前线消息,心情很复杂,很郁闷。当看到张宗逊来看他时,不禁大喜过望,他一边为张宗逊倒水,一边迫不及待地询问前线情况,战局发展如何?是否打了歼灭战?是否能和方志敏的赣东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张宗逊一一作答。
随后,毛泽东关切地问张宗逊:“现在崇安县的情况怎么样?”张宗逊愣了一下,回答道:“我不了解。”毛泽东惋惜地说:“占领邵武后,应该派人到崇安县联系一下。”由此可见,毛泽东非常关心崇安县的苏维埃革命事业,但因为当时苏区交通通讯等条件十分落后,加上战事频繁,瞬息万变,毛泽东未能掌握崇安县苏区情况。
毛泽东与武夷山的红色情缘,还因茶中之王“大红袍”连得更近更亲。
生长在武夷山景区九龙窠的6棵大红袍母树,年产量不足1斤,极为珍贵,古代是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的,有“寸叶寸金”之说。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时,毛泽东送了四两大红袍给他,尼克松私下抱怨毛泽东“小气”。周恩来闻之笑着悄悄告诉他:“主席已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将大红袍的珍贵传奇典故告诉了尼克松,尼克松听后肃然起敬。
不知是偶然还是缘至深处,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毛泽东与武夷山的情缘都因着一个“红”字相连,从而连出武夷山灿烂辉煌的历史。
如今,武夷山人把与毛泽东的红色情缘演绎得精彩纷呈:因着当年武夷山人的英勇革命,武夷山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积极申报中央苏区;母树大红袍在2006年停采留养后,2007年入藏国家博物馆,而经过科研人员无性繁殖成功的大红袍如今达4万亩,茶农们通过它走上致富之路。
有人说武夷山水是红色的,不仅因为她有赤色的峰崖,更有红色的革命血脉,以及日头正旺的大红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