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藏茶养生千年
五彩的幢幡、香波(藏族饰品)环绕展位,伴着悠扬的旋律,两位身穿藏族民族服饰的姑娘热情地奉上香气四溢的藏茶……昨日,在中国武夷山国际茶业博览会五百多个展位中,来自雪域高原的藏茶以鲜明的民族性独树一帜。
去年,在武夷山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藏茶首次亮相,今年的茶博会,藏茶再次应约而至。两次前来参展的都是中国藏茶业首家连锁企业——西藏藏金阁茶叶有限公司。
“藏族同胞不是喝酥油茶吗?”不少观众在藏茶展位前面带疑惑。藏金阁厦门分公司董事长助理彭永春热情地向观众介绍说,300万藏族同胞喝酥油茶,也喝藏茶,藏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高寒缺氧、果蔬匮乏、辐射强烈的雪域高原,终年食用高油脂、高热量食物,他们如何保障健康?藏族谚语说“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宁可三日无粮食,不可一日无茶”,藏茶就是他们在雪域高原上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饮品。
有不少观众在品尝现场泡出的藏茶后说:“有点普洱茶的味道。”彭永春说,藏茶和普洱茶都属于黑茶类,但二者在制作、汤色、香型等方面有很多不同。藏茶采摘于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制作加工时间长达一年以上,包含五大工序三十二道工艺。通过特殊工艺持久发酵制作而成的藏茶,包含500余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物质。藏茶如今已在台湾和日本渐渐流行。现在,藏茶已在我省厦门、福州、龙岩等地开设分店。
“武夷山大红袍制作工艺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茶制作工艺同样也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永春说,希望藏茶和大红袍都越来越“红”。
本是同根生今朝再携手
——台湾百余家茶企精彩亮相
两岸品茗,一味同心。本届茶博会也是一次促进两岸茶交流的茶业盛会。来自台北、南投、台南、云林、嘉义、玉山等地茶企业105家跨海而来,在茶博会上展示了台湾各地各种茶叶的历史、品种、特色,“秀”台湾茶叶新科技与新理念。
本次茶博会特设“台湾馆”和两条“台湾街”。南投县仁爱乡农会茶庄、信翰茶业、广兴茶城、玉山茶业等40家企业入驻台湾馆。两条台湾街分设在展馆“万人品茗区”的两侧,宜兰冬山乡农会、南投县梅来找茶展售中心、松之乡农产公司等59个企业机构布置展位参展。
“你闻闻看,茶香中是不是还有果香蜜味?”在台湾南投县“山之风茶叶小镇”公司展位,“东方美人茶”五个字分外抢眼,公司代表谢孟桥告诉记者,“东方美人茶”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茶青必须经小绿叶蝉吸食,昆虫的唾液与茶叶酵素混合,就能散发出醇厚的果香蜜味。为了吸引小绿叶蝉群聚,“东方美人茶”绝不施用任何农药,因此生产较为不易,也更显其珍贵,它与台北文山包种茶、南投鹿谷冻顶乌龙茶、阿里山高山乌龙茶一起,并称为“台湾四大名茶”。
谢孟桥说,“东方美人茶”属于半发酵茶类中发酵程度最深的一种茶,香气接近红茶,又带有果香蜜味,因此深得西方人青睐,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品饮后,称赞它是“东方美人茶”。
一些参展的台湾茶商说,台湾的茶叶品种、栽培技术、加工传统工艺是清朝时从福建传入台湾的,闽台两地茶叶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茶文化渊源深远。台湾对茶叶的生产制作技术、改良加工以及营销等方面有着许多创新和先进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果,值得福建学习借鉴。而福建相对于台湾而言,具有更为广阔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及众多劳动力,闽台业界可携手合作,发展精致茶业,两地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巨大。
中印红茶又聚首
十大杯红茶一字排开,六杯为武夷山红茶,四杯为印度红茶。昨日,武夷山元正茶叶公司的展位前,中印红茶再次聚首,续写红茶交流新故事。
武夷山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鼻祖,印度红茶源于正山小种。今年4月,印度红茶专家罗禅到武夷山正山小种发源地桐木寻根,今年10月,中印红茶第一次联手在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亮相,这次是第二次聚首。
代理进口印度红茶的北京东篱田园国际贸易公司业务代表王小兰告诉记者,这次是受元正公司邀请来茶博会的,是为了展示悠久的茶文化,推广红茶。
“罗禅本来准备来参加这次茶博会的,但由于家里有事,所以很遗憾不能前来。但他说,争取明年的清明节再来武夷山,他想看看中国红茶采摘的情况。”元正公司销售代表表示,对下次的印度红茶之行很是期待。
相关产品纷纷登台
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借力茶博会,茶机、茶具、茶食、茶包装等行业产品也纷纷登台亮相。
看到一架太阳能灭虫器摆在展会现场,记者走上前去,展位摊主华东科技(天祥)环境公司华东地区销售中心经理童忠林立即热情地打招呼。他说,病虫害是农业发展的天敌,公司研发了太阳能灭虫器,它采用物理防治手段,突破过去黑夜点灯杀虫的弊端,借助太阳能,通过计算机集控,利用光波共振原理,将害虫击毙,已在茶山、稻田、果园、烟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台售价是3300元,政府给予购买农机补助1200元,实际售价2100元,”童忠林说,目前已在福建市场销售近2万台,其中在闽北就有近7000台,在茶博会,仍有很多人前来咨询,尤其是种茶大户。
一台茶叶智能色选机的售价虽然高达40多万元,但同样吸引了很多茶企业主。安徽捷迅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顾金德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一台机器每小时拣400-500公斤茶叶,一天可以抵上1000个工人的工作量,茶业科技化、产业化是大趋势,上规模的企业尤其需要。只几个小时,我们带来的资料全部分发完了。”
厂家同样把这架庞然大物请到了展会现场,顾金德风趣地说,“这是不会偷懒的工人”,它通过茶叶色谱分析,自动把茶叶粗梗、黄片、杂质挑选出来,已经有几家茶企业有购买意向。
(罗勇安)